系统动态

沈自所和清华大学承办我国首次机器人伦理标准研讨会

撰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7-05-11

与会专家合影

  5月5日上午,我国首次机器人伦理标准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承办,沈阳自动化所纪委书记梁波代表研究所参会。与会专家就未来机器人的设计准则,特别是智能和情感方面的规则开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未来机器人伦理标准的发展路线图达成一致。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人员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计算机学和机器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会上,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刘连庆致辞并介绍会议议题。与会专家肯定了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强调了在机器人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机器人伦理标准的制定意义重大。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牟昱作了题为《关于机器人伦理标准的迫切性思考》的报告,重点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智能自主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就机器人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哲学研究室主任、国际哲学院院士邱宗仁作了题为《机器人伦理标准若干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对于伦理学的理解、机器人的定义以及机器人伦理标准应考虑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作了题为《智能机器人与泛主体社会的来临》的报告,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智能主体的伦理地位与道德能力,详细对比了人和机器人在道德层面的异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焦国成表达了对于机器人伦理标准的观点,强调了机器人伦理标准的重要性,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关系人类的存亡。东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健作了题为《机器人伦理的重要性》的报告,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机器人伦理原则的可能结构。 

  经过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机器人伦理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关系人类的命运,现代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社会置于风险之中。对于机器人伦理问题,要做好智能技术的控制,先控制后制造,在机器人的设计和生产中人类应有所保留。与会专家拟定了机器人伦理标准路线图——机器人伦理标准的制定应按照“引起关注”、“形成意识”、“形式规范”、“实质规制”、“审视步骤”几个层次来建立成熟的机器人伦理标准体系。此外,与会专家认为应当建立合理的机器人伦理标准框架来确定机器人伦理标准的有效范围,标准框架的形成将会提升标准制定的效率。专家们还指出,现阶段的机器人伦理标准要密切地与产业结合,要辨识出机器人在伦理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急需伦理标准来规范的机器人行为,前期伦理标准的制定应从这些角度出发,降低已经潜在的机器人伦理风险。 

  本次会议开创了我国机器人伦理标准研究的先河,突出了机器人伦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会议采取了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人文和科学的碰撞让机器人伦理的研讨全面到位,人文专家与工程专家的协作运用到本身即是学科交叉概念的机器人伦理问题上,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机器人伦理标准的研究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强的规范作用,机器人伦理标准将成为大部分机器人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机器人的伦理道德规范将为机器人产业指引正确的方向,减轻机器人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让机器人产品有益地服务于人类。 

  此外,目前国内外机器人伦理标准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一旦成型的机器人伦理标准被制定,既能降低国内机器人引发的伦理道德风险,又能以机器人伦理标准为突破口,提升中国标准在国际标准领域中的地位,将会是中国机器人标准的重要一步。机器人伦理标准的研究对机器人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从道德层面规范了机器人产品,降低了机器人产品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机器人产品的质量,确保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机器人伦理标准是技术从道德角度的规范,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在道德层面的思考意义重大,伦理道德标准的存在保证了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被错误利用,从而能更好的提高人类福祉。(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