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家看,如果综合显控平台最下面右方这个数字亮起,说明潜水器距离海底小于50米,1分钟之内就会坐底。这时要立即抛载,”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祝普强23日在模拟舱里,给计划下潜的7名“乘客”进行了抛载上浮技能培训。

“每个下潜人员都必须掌握停止下潜、操纵潜水器上浮到水面的技能,”祝普强说。

“关键时候性命都在这些红红绿绿的按钮上了。应急逃生课我们每个人都上得特别认真,”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唐丽梅说。听过祝普强讲解后,她动手操作了手动抛载、计算机控制抛载和液压抛载这三种抛载方式。

据祝普强介绍,“蛟龙”号的安全保障系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紧急情况下,下潜人员可以通过操纵控制面板上的按钮把携带的抛载铁、蓄电池箱、采样篮统统扔掉。如机械手被缠住,“蛟龙”号将“断臂”,抛弃机械手。最糟糕的情况是陷入淤泥。这时,“蛟龙”号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母船立即到位、施救,确保把所有下潜人员营救回来。

当下潜人员在前甲板模拟舱里认真学习逃生技能时,水面支持部门正在后甲板上开展A形架系统演练,模拟“蛟龙”号布放、外摆、回收全过程,同时对操作手进行考核。

橙色A形架高12.6米,宽6米,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它与破断力300吨的主吊缆连为一体,可像“老鹰捉小鸡”般轻松“叼”起22吨重的“蛟龙”号。

只见28岁的操作手李德威身前挂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的操作板,通过面板上的手柄和十来个按钮,敏捷地操纵着A形架。“不错,沉着冷静,操作得当、连贯,”现场副总指挥丁忠军给予李德威很高的评价。

“挂钩、提缆、松缆、脱钩等动作尤为关键,操作不当会导致潜水器摇摆、碰撞,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威胁下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丁忠军说。

“蛟龙”号及其母船“向阳红09”本月19日从中国厦门起航,目前正赶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执行第二航段科考任务,即调查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从厦门到第二航段作业区全程5128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如果天气状况良好,“蛟龙”号预计8月6日前可抵达作业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