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首页分院概况机构设置院地合作组织人事院士风采青年人才党建与创新文化科学普及信息公开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201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文章  
  2012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9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8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6年度沈阳分院系统所级领导理论学习论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专题 >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 201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文章
对标十九大报告,谋划升级版一三五--沈阳生态所 朱教君
2018-02-27    【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科学院党校第14期特训班正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及时开班,本人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除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优良传统》《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等基础理论外,重点学习了十九大新党章和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报告总计十三部分,其中,第九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快生态文明[1]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千年大计高度;除此之外,十九大报告第一、第三、第五部分也提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这对于我们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文明特色研究所、专门从事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十九大报告学习过程中,仔细对标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与研究所总体定位、主要研究方向、一三五规划、三大突破和生态文明特色所建设,深入理解了国家战略需求与研究所未来发展的关系;提出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升级版,从研究所战略、智库建设、学科发展、人才队伍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 

  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报告中提到的诸多内容均为应用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即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主学科——森林生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农业生态(“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污染生态(“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的研究内容。在过去五年中,研究所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围绕上述内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承担了涉及森林生态的两项973计划项目,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评估项目,国家基金、科学院林业相关项目;涉及农业生态的多项973计划课题、多项国家基金项目;涉及污染生态的863项目、石油污染、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主要内容,是对研究所全体员工成绩的最大肯定,极大地增加了科学家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应用生态学人必须继续努力、勇于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重强调了“绿色发展”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关于(四)坚持新发展理念论述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关于(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详细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大计;尤其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屏障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美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我国绿色发展目前面临着资源约束生态约束,如,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天然气、石油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1/41/201/10;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世界最多的人口,资源总量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屏障系统退化等现状。因此,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重强调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于(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于(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详细阐述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农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正是对应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规范和改善工业生产方式,使之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但从长远和全局看,生态资源更多分布在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将在乡村区域实施。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健全资源开采地区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利益协调平衡等,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前瞻性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天人混沌的原始文明,第二个阶段是天人渐离的农耕文明,第三个阶段是天人相悖的工业文明;目前,我们正在步入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实际上,每一个阶段都展示了人类对待绿色的不同态度。改革开放初始(1978年)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正是在1978年,我国启动了世界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但是,受当时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或生态破坏为代价。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3倍;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重金属、农药等污染,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原始林资源几乎荡然无存……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为此,十九大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研究所定位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结合 

  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党十九大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另外,必须坚持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对照研究所的定位(针对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应用生态学发展需要,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和创新应用生态学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聚焦东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污染环境治理与改善、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为东北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生态与环境保障)发现,研究所的定位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的要求几乎一一对应。为此,我们重新思考了研究所定位,使之更加聚集生态文明针对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应用生态学发展需要,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完善和创新应用生态学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立足东北、面向全国,聚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污染环境治理与改善、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为东北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生态与环境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关键技术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诸多具体内容正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组名称,针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内容,对标研究所各学科组如下。 

  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学科组:污染环境微生物技术、污染生态过程、环境物理学……)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学科组:环境工程、环境分子科学、农业生态工程、土壤污染生态、微生物生态与技术……)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学科组:环境分子科学、土壤污染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微生物、环境工程……)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学科组:区域低碳发展、景观生态学、农业微生物技术、环境微生物……)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学科组: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林木繁育,次生林生态与经营……) 

  “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学科组:天然林生态、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生物多样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学科组:干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气候、物质循环过程、农业生态工程……)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科组:林业生态工程、人工林生态学、荒漠化防治……) 

  “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学科组:景观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工程评估”(学科组:天然林生态、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界面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学科组:稳定同位素、土壤肥力与养分循环、土壤生态、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科组:次生林生态与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天然林生态、城市生态……)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学科组:城市生态、次生林生态与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学科组:生态化学计量学、农业水土工程、应用土壤生物化学……) 

  从研究所目前一三五三大突破(I东北森林屏障生态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II东北农田养分循环与肥料增效减施技术,III东北老工业基地土壤污染机制与高效修复技术)、五个培育方向(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生态服务功能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的生物作用与调控--生界面过程与污染修复材料与技术发展农药污染的生态风险及阻控减害技术研究区域城镇化环境效应及景观格局调控)和特色所建设中的五大任务(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林保育理论、技术与功能评价人工林多目标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及示范东北及黄淮海平原肥料减施替代技术集成与示范老工业基地污染土壤修复与土壤环境多目标管控内蒙古沙区生态经济模式开发研究与示范)中也可以看出,目前研究所的主攻方向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度吻合,为我们发展应用生态学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针对十九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三大突破不仅仅局限于东北区域(立足东北),应面向全国;事实上,森林保育、肥料增效和污染修复早已突破了东北区域。为此,我们重新思考了研究所三大突破:I北方森林屏障生态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II农田养分循环与肥料增效减施技术,III北方土壤污染机制与高效修复技术;五个培育方向中①②⑤偏重基础,更需要向应用方向发展: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基于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生物作用与调控机理的肥料增效减施技术--生界面过程与污染修复材料与技术发展农药污染的生态风险及阻控减害技术研究区域城镇化环境效应及绿色低碳循环原理与景观格局调控技术 

    

    

  :文中引号+下划线为十九大报告与生态文明建设应用生态学相关原文 

    



  [1]生态文明: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辽ICP备05000863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29
电话:024-23983359 传真:024-23983343 邮箱:syb@mail.syb.ac.cn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24号 邮编: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