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首页分院概况机构设置院地合作组织人事院士风采青年人才党建与创新文化科学普及信息公开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201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文章  
  2012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9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8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6年度沈阳分院系统所级领导理论学习论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专题 >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 2012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辽宁--沈阳生态所 姬兰柱
2013-04-12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中不难看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辽宁省作为我国工业基地,以其能源、原材料、机械装备、化工、森工和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曾写下无数辉煌,从而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辽宁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电站成套设备、船舶、飞机制造基地和煤炭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近20年来,辽宁经济增长缓慢,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这其中除了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在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为特征、以自然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传统经济模式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引起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严重束缚了辽宁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分析研究当前辽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专业化合理化建议,有的放矢,才能为打造美丽辽宁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辽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近百年大规模开发使得辽宁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突出,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森林结构失调,天然林锐减,生态功能下降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但长期的“重采轻育”,使得林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进入可采森林资源枯竭的危难困境。一是林种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 重采伐轻养护, 导致全省木材蓄积量急剧下降, 原始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林相、林龄以及林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中、幼林增多,林木质量大大降低,大部分林业采伐部门已经停产或转产。二是天然林锐减。据统计,与建国初期相比,进入新世纪初,辽宁天然林锐减,每公顷蓄积量下降。同时,大部分天然原始林变成了次生林,质量显著下降,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2.  辽西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恶化

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辽西地区气候干燥,多风沙而少降水,环境为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据报导,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湿地大幅度萎缩退化,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我省湿地主要分布在辽河下游平原和滨海地区。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锐减,破碎化严重。湿地所具有的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水质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辽东湾河口湿地也呈严重退化趋势。

4.松辽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城市河段尤其突出

辽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流域之一,70%以上断面为劣Ⅴ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松花江流域河流水质超标率枯水期为87.5%,平水期为68.8%,丰水期为75.0%。2005 年,辽宁省6条主要河流中,除鸭绿江为Ⅱ类水质外,浑河、太子河、辽河、大辽河、大凌河均为超Ⅴ类水质,在36个省控干流断面中超Ⅴ类水质的断面占69.4%。

5.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差,颗粒物污染严重

我省空气污染大多具有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采暖期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劣于非采暖期,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辽宁省城市冬季采暖期颗粒物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3~1.5倍;同时,春季风沙扬尘污染突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冬季的1.6倍,是夏季的1.9倍。

6.部分资源型城市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周边环境受到破坏

资源型城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多是以矿产资源为支撑的重工业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过度开发以及治理滞后等原因,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海水入侵、地下水短缺等。仅辽宁抚顺西露天矿一家,多年来随着大规模开采、剥离、矸石堆放,在市中心南侧形成了一个长6.6千米、宽2千米、最大垂直深度480米的矿坑,还有占地23.9平方公里的矸石山,矸石量达11.45立方米。采坑及排土场占地就达31.6平方公里,是市区面积的27.5%。

二、辽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科学化管理平台

一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完善各级环境信息网络,构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平台。重点建立省级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心,以及辽河等重点流域生态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环境信息互联共享,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区域合作体系。二是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系统性研究。重点进行辽宁主要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功能恢复研究以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研究。从综合的角度,对辽宁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历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工业领域,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发展节能、降耗的高新技术产业。要以延长资源再生利用链条为目标,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使用后各组成部分的回收利用。逐步走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学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农业领域,发展节水、精细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提倡生物农药的应用,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二是倡导绿色消费,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加强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将循环经济纳入各级学校环境教育计划,推进绿色学校建设。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加绿色消费活动。

三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管理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规模与再生能力相平衡,重点是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模,要以资源合理利用水平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为基础。充分利用废物资源,制定废物利用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环保等环节采取优惠的激励政策。要以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为基础,加入生产成本、环节退化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并行,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

3.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投资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是辽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征收生态补偿税, 开征新的环境税, 使现行的资源税扩大到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开征森林和草原资源税, 并按实际产量计税;非再生性、稀缺性的资源要课以重税。同时, 按照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的原则, 加大资源税费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还要加强生态补偿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以及社会公民的义务, 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未来20年,辽宁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环保投入需空前加大。前10年环保投入要达到同期GDP的3%,后10年达到同期GDP的2%。为保证投入到位,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改进现行经济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

4.  强化环境法治,加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加快地方立法,填补国家立法空白。明确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饮用水源保护、辐射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方面的立法。完善行政管理手段的立法,尽快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管理、排污权交易、行政代执行等管理办法。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坚决严肃查处和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行为;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中小企业;三是加大环保司法,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庭,加大法院强制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环境犯罪;四是建立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部门和群众参与机制。

5.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社会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要消除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体制性障碍,在各部门内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化。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政绩指标应包括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教育水平等。建立绿色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以全面发展指标取代GDP。要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保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全面考核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业绩。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者生态破坏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6.营造绿色文化,建立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

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项内容,加强舆论导向和公众监督。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各级政府和重点排污单位要通过建立地区水质和饮用水质监测制度、食品监测公布制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制度等多种形式,公开环境质量状况及企业环保行为。要扩大公开范围,拓宽公开渠道,加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重大举措,公众可全过程参与监督。设立环境保护投诉电话,积极执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专家学者为政府的环境保护做工作,在政府与科研教学单位之间形成广泛的合作。

7.促进环保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环境保护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大的环保产业。辽宁环保科技现状、环保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要把环境政策、法规和环境标准的研究制定,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大环境技术攻关,以及必要的环境基础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力争部分领域环境保护科技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运用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技术政策推动环境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引导工业技术改造。充分调动省内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力量,对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目标进行攻关,解决环境保护技术难点。

针对当前辽宁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加快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功能的重大工程措施。重点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建设工程,切实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

8.推进国际合作,提高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经验、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为改善辽宁的环境服务。通过开办环境博览会、环保设备、设施建设招商会、洽谈会等活动,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加强人员交流,寻求机会,发展辽宁环保事业。在国际贸易中建立环境保护评价制度,防止造成严重污染的设备向辽宁转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防止违法进口固体废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辽宁,需要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尊重科学规律,了解实际情况,动用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等多种手段,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协同工作,早日行动,为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美丽辽宁贡献力量。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辽ICP备05000863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29
电话:024-23983359 传真:024-23983343 邮箱:syb@mail.syb.ac.cn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24号 邮编: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