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首页分院概况机构设置院地合作组织人事院士风采青年人才党建与创新文化科学普及信息公开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201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文章  
  2012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9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8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7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2006年度沈阳分院系统所级领导理论学习论文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专题 > 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 > 2008年所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论文集
略论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沈阳分院 王庆礼
2009-02-10 | 【
 

略论自然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 

沈阳分院  王庆礼 

1、引言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一切物资财富的基础。离开了自然资源,现代人类文明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人类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的不断认识和开发利用,就不会有人类今天的繁荣和富裕。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危机和环境破败,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片面追求的过程中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可以说,当今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均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价值长期存在非理性的认识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一般说来,赚钱越多对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污染就越重、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就越大,这本是十分浅显的逻辑关系,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隔着“钱”这张精美的纸币而“一币障目”,不见恶果。

然而,人类必定是具有无穷智慧的高级动物,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是人类的自觉意识,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意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后果,从而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探索。通过对传统资源利用模式和资源价值观的反思,人类终于对自然资源的价值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要全面认识并合理管理自然资源,首先要了解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特点。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生物过程而自然形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格局、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广义的自然资源应包括一切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自然物质。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存在不应以是否被人类认识并开发利用为前提;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是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未被人类认识的自然物不等于不存在、不等于不是资源、不等于没有价值。“自然”者,客观存在也;“资源”者,财富本源也。

自然资源可分为两大类:生态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非生态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大气资源等。此外,旅游资源等是介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间的资源,是以生态资源为载体的特殊资源。生态资源来源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生物圈、水圈、土壤圈),非生态资源来源于非生态系统或非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归纳起来,自然资源具有如下主要特点:自然性、历史性、有限性或稀缺性、整体性、种类与功能多样性、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性、不可替代性、国界性、公共性等。

自然资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被认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从而不加限制地随意取用。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充分感到了由于无节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变化和环境、经济、社会后果。看到了一些过去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现在已经储量减少、濒临枯竭了(如森林);看到了来源于非生态系统的非生态资源及其衍生物、合成品乃至它们的废弃物,严重地污染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质量下降。例如,来源于非生态资源的垃圾,进入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可使系统质量下降、产量降低;进入空气系统会使空气污染;进入水体系统会毒害水源、使水质变坏;进入城市系统会损害城市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预想不到的影响。总而言之,非生态资源产生的非生态垃圾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影响,都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生产劳动、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对象,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生态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因此,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的普遍重视。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对危机的深刻认识和对传统资源利用模式的反思,人类终于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征服资源危机、走向未来指明了方向。然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却是多样的,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前后产生的定义多达百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于自然属性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维持;(2)基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3)基于经济属性的定义: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基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以此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5)布伦特兰的定义: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其著名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不难看出,由于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定义。分歧的产生反映了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们各自认知的局限性和宣扬本专业重要性的自然现象。不言而喻,如果这些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们不能很好地互相包容、渗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将会陷于无休止的理论和思潮之争中。

无论如何,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该定义中蕴涵着深刻的现代发展伦理观,是基于对自然资源价值、权利、伦理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发展理论。根据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在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后代选择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的自由;通过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使环境因素在经济活动全过程中都得到考虑,在经济安排上,开发利用过程应同时实现增加资源储存,开发的价值应与环境代价相结合,从而限制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设立和维持环境、资源的利用限制线,防止对重要、稀少自然资源的不可逆性破坏;保证所有的人的合理生活和环境质量,采取一切措施缩小区域间的环境质量差别;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来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等都是以发展为前提的。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承认自然资源数量和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强调发展要适度,眼前的高速度和高利润不意味着永远的高速度和高利润,眼前的较低速度和利润则可能是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把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在长期承载力和发展能力范围内,要以不影响未来的发展、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为原则,发展不能以损害后羧说姆⒄够岷推苹祷肪澄邸P路⒄构刍谷衔⒄共唤鍪巧蜕叵邓龆ǖ模被故茏匀涣Φ脑际环⒄共坏扔谝膊豢赡芨鞣矫娑纪健⒕獾卣箍窃谀承┓矫娣⒄沟耐被嵊幸恍┓矫嬖菔敝秃蠡蛲瞬剑痪梅⒄共皇且磺忻艿慕饩觯够岽葱碌拿埽⒄棺非蟮挠κ侵柿亢蜕缁崛娼剑苊庾非笃娴木梅⒄苟鍪佣宰试吹暮侠砝煤投曰肪车谋;ぁW试春侠怼⒂佬檬蔷每沙中幕。巧缁峥沙中墓丶每沙中蚴巧沙中蜕缁峥沙中谋Vぁ?沙中⒄构廴衔试纯⒗煤捅;な潜缰ね骋坏墓叵担呦嗷チ怠⑾嗷ブ圃肌⒒ノ蚬豢沙中⒄构矍康鞯氖亲匀弧缁帷谩幕春舷低车男鞣⒄梗非笊缁帷酶叨韧骋坏恼逍б妫约吧⑸缁帷⒕每沙中谑亢椭柿可系耐骋弧lt: 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可持续发展观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自然规律,不断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也不完全是被动的,人作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中的特殊成员,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动性。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不良行为可以破坏自然系统,自然也会通过负效应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亦可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优化自然,自然反过来可通过正效应为人类造福。人类只有通过维持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和有序,遏制系统的熵增和无序,才能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与自然协调一致,人类本身才能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因此,加强人口建设十分重要。人口建设包括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资源共享、全面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的是要满足当代人代际间的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的需求。提高公民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创新意识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全社会都要了解生态学知识,逐步建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化观,提高对可持续发展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不是靠少数决策者和专家就能推动的,它有赖于全民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生态道德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纳入到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帮助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超越自私和浅视的视野,自觉做一名大自然的‘守法公民’;要建设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氛围,使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谴责,不为公众所容忍。

新资源观的确立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应采取如下几项主要措施:

1)建立自然资源利用限制线(既所谓的资源‘红线’),对水、土地、空气、森林、草地、矿藏、以及其它资源都分别确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范围;

2)通过征集资源开发利用税、环境补偿税,建立资源、环境许可证制度等,促进社会向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3)建立最低生态与环境标准,归还人类要求所处生境达到最低标准的权利;

4)建立使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机制,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成本核算中,使环境因素被纳入决策全过程;

5)确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本行业的发展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并协调不同行业的行为;

6)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宏观调控的法律权力;

7)开展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科学、资源科学知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

(8)   加大对资源、环境、生态研究的投入,制定长期研究政策。

进一步说,政府要清楚了解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而制定考虑到人口、环境因素的资源发展总体战略;建立自然资源动态监控、予警系统,及时调整自然资源发展策略;对于生态资源来说,要以保护为基础,努力恢复或重建天然生态系统,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不破坏其稳定性为前提,保持其自然更新能力;对于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顾全大局,保证上下游协调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合理布局,要以改善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水平为主要方向;对于非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轻重有度、规模开发;要形成采、运、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方式,同时要以现代工业(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无公害和‘零排放’的原则,将资源废弃物处理并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之后;逐步形成资源产业化,并同时建立资源核算体系,按市场经济规律对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建立健全资源管理法;加强宣传和教育,使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4、结语

总之,为了确保有限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必须保护资源、节约而高效地利用资源,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以科技为动力、市场规则为手段,挖掘资源高效利用、经济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

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可持续发展包括了自然界的全部价值,只有正确理解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全面认识自然资源的多种价值和功能,把握复杂的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才能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辽ICP备05000863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29
电话:024-23983359 传真:024-23983343 邮箱:syb@mail.syb.ac.cn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24号 邮编: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