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  张庆功   

  办公室斜对面是一个研究室,我每天上下班都从这个研究室门前经过。无论早上、中午、晚上,这个研究室的门总是开着的。里边一位清瘦的老专家在工作。她身材娇小、穿着朴素、戴着眼镜,出门时摘下眼镜经常戴一顶帽沿有些下垂的帽子,看上去是一个太普通的人。我经常看到:她手捧一本厚厚的旧书,凑近台灯非常专注地翻看,一会儿拿起桌案上的东西进行比对,一会儿请助手查阅资料。 

  她是研究所的郑老,有孔虫研究专家。我刚到研究所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的宾馆不能随便出入,必须由门卫确认身份后才能进入。“太普通”的郑老时兼副市长,因为外事活动到宾馆却被门卫拦阻,只好吃力地解释。郑老是归侨,出生在马尼拉,从小说英语,说不好普通话。听了解释,门卫还是没明白。研究所负责外事活动的人赶到,才为她解了围。 

  在国外,没有归属感,工作缺少内在动力,“为自己的国家工作是一种享受”。郑老说。“我是一名纯正的中国人”。所以,当年不顾一切孑然一身回到祖国,来到海鸥竞飞的青岛,在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见到有孔虫,她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1毫米左右的原生动物记录了许多信息,能为海洋生态研究、海洋地质研究、石油勘探等提供直接帮助或者相关数据。研究工作很繁琐,一般人感觉很枯燥。她将海底采集的泥沙烘干、称量,冲洗过滤去除部分泥土后再烘干,加试剂浓缩,浮选出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对标本进行观察分析、分类计数,进行文字描述,绘制有孔虫形态图。肉眼看有孔虫标本像是一粒粒沙子,显微镜下看则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熠熠放光,十分可爱,难怪郑老说“他们是大海中美丽的‘小巨人’”。把这些美丽的“小巨人”介绍给大众,进行科普宣传,是郑老近几年刻意做的一件事。一有机会,她就耐心为小学生作讲解,请小朋友看显微镜;带着展架到全国各地去,无论小学或者大学,有求必应;把有孔虫放大几千倍,做成大型石质雕塑,在中山市联合建设有孔虫雕塑园,成为集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一大亮丽景园,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一般一周七天都在工作,年近八旬的郑老哪来的如此旺盛的精力呢?她视工作为休闲,把有孔虫研究当乐趣,也非常注意锻炼身体。研究所附近有海水浴场,我喜欢游泳在中午下水,郑老则在早晨。每年5月底至11月初,她几乎每天游泳一小时左右。 

  科学,特别是基础学科的研究,必须持之以恒,必须执著追求;来不得虚伪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太普通的人”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太普通的人”获得了国际有孔虫研究最高奖——库什曼奖。一般来说,像郑院士这样的老专家,会有许多学生。郑老迫切希望有孔虫研究后继有人,更希望带研究生从事研究。前些年,一个硕士生曾经投在郑老的门下,结果学了两年没等毕业就跑到国外去了。有孔虫研究不能很快出成果,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不像“热门”学科那么趋之若鹜;只有甘于“太普通”,才能有所建树。 

  郑守仪是一个纯洁透明的人,透明得让人能摸到她的思想。当摸到她的思想的时候,才知道博大精深。像眼前的这片海一样清澈,像海一样蕴涵丰富,跳荡的浪花间海鸥翩翩飞舞。海鸥飞处,“一个太普通的人”还在执着地追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