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海洋所揭示热带西太平洋与印尼海季节内水交换方式及变异机制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04-04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在印尼马鲁古海峡环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与印尼海季节内水交换的方式及其变异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全球大洋环流中,印尼贯穿流(ITF)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一支热带洋流,携带大量的水体、热量和盐量,对全球温盐环流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马鲁古海峡作为印尼贯穿流源区的重要通道,受制于地缘政治和观测手段,一直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其海洋环流和水团的基本形态和变异尚不清楚。 

  近年来,海洋所积极拓展与印尼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在印尼海组织开展联合航次调查,实现了印尼贯穿流入口和出口海峡海流的同步观测阵列,并对印尼贯穿流源区的马鲁古海峡的基本环流形态和低频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年际尺度上基本摸清了马鲁古海峡中上层环流的基本形态和输运方式,并且发现了海峡西侧中深层存在着一支较为稳定的西边界流,为研究该海域季节内尺度水交换提供了重要的实测数据支撑。 

  2018年至2020年,海洋所联合印尼Sam Ratulangi大学利用水下滑翔机开展了三次断面观测,收集了马鲁古海峡上层 1000 米的温盐剖面数据。观测数据显示,北太平洋热带水和中层水分别以130-180米和250 -300米的深度入侵马鲁古海峡,这与棉兰老岛流在马鲁古海的季节内摆动密切相关。该水团的变异特征提供了棉兰老流从塔劳岛东侧入侵马鲁古海峡的直接证据,并得到了潜标同期海流观测数据和卫星高度计数据的进一步佐证。更深的南极中层水存在于马鲁古海峡中西部600-800米之间,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这与同期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数据一致。 

  该观测研究首次表明,北太平洋热带水和次表层水、南极中层水和南太平洋热带水在马鲁古海峡有显著的季节内信号,有助于理解西太平洋与印尼海季节内水交换和温盐输运的方式。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链接: 

  Wang Z. , X. Yin, X. Li, Y. Li, et al., 2023. Water Mass Variations in the Maluku Channel of the Indonesian Seas During the Winter of 2018–201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731 

图:水下滑翔机在印尼马鲁古海峡断面观测盐度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