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
您当前的位置 :

富电子、多组分协同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团队与丹麦技术大学教授Tejs Vegge团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海洋团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江凌团队合作,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将配位氢化物材料应用于催化合成氨反应中,开发了一类新型碱(土)金属钌基三元氢化物催化剂,实现了温和条件下氨的催化合成。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极具前景的能源载体,实现在温和条件下氨的高效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化石能源驱动的现有合成氨工业是一种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过程。因此,在以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合成氨过程中,低温低压高效合成氨催化剂的开发是核心技术,也是科研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工作中,团队开发的碱(土)金属钌基三元氢化物(Li4RuH6和Ba2RuH6)催化剂材料可实现温和条件下氨的催化合成。该催化剂材料是一种离子化合物,由Ru的配位阴离子[RuH6]4-和碱(土)金属阳离子Li+或Ba2+构成,其在低温(<573K)、低压(<10bar)下具有优异的催化合成氨性能。当反应温度低至100oC时,Ba2RuH6催化剂仍有可检测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该类三元氢化物催化剂材料的合成氨反应遵循氢助解离式机制,其所有组分均参与了合成氨反应,即富电子的[RuH6]4-是N2活化位点,H-是电子和质子传递载体,Li+或Ba2+通过稳定NxHy物种降低反应能垒,通过多组分协同催化,使N2和H2以能量较优的反应路径转化为NH3

  该类三元氢化物催化剂作为一类独特的化合物催化剂,其在组成、结构、反应动力学性质、活性中心作用机制等方面显著不同于常规多相合成氨催化剂,而与均相合成氨催化剂存在一定关联,为多相固氮和均相固氮研究架起了桥梁。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研究丰富了合成氨催化剂体系,并提出了构建“富电子、多组分活性位点”这一合成氨催化剂设计策略,为进一步探寻低温低压高效合成氨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陈萍团队在氢化物材料研究方面已有二十多年的积累。此项研究是继氢化物应用于储氢(Nature,2002)、催化氨合成(Nat. Chem.,2017)、化学链氨合成(Nat. Energy,2018)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

  相关成果以“Ternary Ruthenium Complex Hydrides for Ammonia Synthesis via the Associative Mechanism”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博士研究生王倩茹和丹麦技术大学Jaysree Pan博士。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空气主份转化化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1-00698-8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