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动态

“科学”号完成基金委西太共享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返回青岛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2-01-18

  1月17日,“科学”号科考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共享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安全抵达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园区码头。

“科学”号缓缓驶入母港

  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所张林林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王富军副研究员担任科考队长,孙其军担任船长,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地球环境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厦门大学5家科研单位13个科研项目的78名船队员,航次历时58天,航程5800海里。 

  张林林介绍,本航次聚焦“太平洋西边界流区复杂的环流系统和丰富的中尺度涡旋活动及其环境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圆满完成了三条断面包括97个站位、114站次的温盐深多参数剖面观测与常规采水、20站抛弃式温盐深剖面观测、6站深海多联网作业、5站大容量采水作业、2套水下滑翔机作业、20站湍流观测以及走航海流和气象观测等。此外,成功完成15套次的深海潜标作业,维护并优化了我国在西太平洋构建的深海科学观测网。 

工作人员进行靠泊作业

  西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体——暖池、复杂的三维海洋环流结构以及丰富的多尺度动力过程,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航次全体船队员在频繁强冷空气、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的严峻考验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了涵盖物理海洋、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的考察任务,获取了该海域海洋环流及其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数据。这支队伍虽然年轻,但他们勇挑重担、奋勇拼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据悉,本航次的作业内容和采集参数均参考了国际GO-SHIP计划的要求和标准,为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热通量、营养盐循环、生态结构以及地球物理过程提供了国际标准化的现场观测数据和样品,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船载断面调查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为进一步巩固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中的引领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