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近日,由中央多部委组织开展的“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揭晓。经过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认真审核,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人选,包括278名个人、22个集体。其中,载人深潜英雄集体榜上有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参研团队成为获此殊荣之一。 

  “蛟龙”号是一套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国家“十五”“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下潜到7020米海底,包括沈阳自动化所刘开周在内的3名试航员与神舟九号航天员进行了海天通话。这次下潜,首次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2013年,叶聪、付文韬、唐嘉陵、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

“蛟龙”号首次突破7000米深度的人员出舱(刘开周、叶聪、杨波) 

  十年磨一剑,这次下潜完美地诠释了沈阳自动化所“蛟龙”号控制系统研制团队的付出。十年间,他们秉承和发扬了研究所“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通力协作、攻坚克难,解决了诸多技术问题,研制了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国际领先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为“蛟龙”号的海试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蛟龙号海上试验

  在团队负责人张艾群研究员的带领下,控制系统团队王晓辉、郭威、刘开周、崔胜国、祝普强等19人次参加了各个深度级别的海上试验。一方面要对控制系统进行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对控制系统在不同深度下的航行控制、设备控制、导航定位、综合显控、应急控制等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现场验证。海上试验期间,张艾群为现场指挥部成员、安全总监,王晓辉为控制部门长,郭威为水面监控部门长,刘开周为试航员并负责控制软件技术保障,祝普强负责潜水器反馈信号监视,崔胜国负责软件技术保障。团队成员虚心学习船舶驾驶、海事气象等有关专业知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后方坚强保障下,出色地完成了与控制系统相关的技术改进和试验保障任务。

 

“蛟龙”号舱内控制系统

  2012年6月3日至7月16日,国内18家单位圆满完成了7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试验对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及母船系统共313项功能、性能、指标和作业内容进行了逐一验证,对一些关键项目进行了多次试验和验证。试验还取得了丰富的海底科学作业成果,包括海底沉积物样品、生物样品、地质样品和深海水样,以及大量海底影像资料和海底微地形地貌资料等。在海上试验中,广大参研参试队伍通过实际行动,弘扬和凝练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试验团队安全、圆满、超额完成了“蛟龙”号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全部试验内容,实现了全部预定目标。 

  2013年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沈阳自动化所先后派郭威、刘开周、祝普强、赵洋、崔胜国、何震、孔范东、杨鸣宇、赵兵、冀萌凡、陶祎春、王海龙、田启岩等20余人次,全航次参加“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35、37、38航次试验,圆满完成对“蛟龙”号控制系统的保障任务。

 

龙珠号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蛟龙”号科学考察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国开放共享的机制,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做出了突出贡献。“蛟龙”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重器”。 

  “蛟龙”号控制系统团队获得了包括“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载人深潜英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荣誉和奖励。(海洋机器人卓越创新中心、水下机器人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