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单原子催化研究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和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刘景月教授于2016年借“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举办之机,在大连成功组织举办了第一届“单原子催化国际研讨会”。作为该研讨会的内容之一,9月12日《催化学报》出版了单原子催化专刊。此专刊共收集出版包括1篇视角、6篇前景、2篇综述、2篇小综述以及12篇研究论文在内的共计23篇论文,选择性地展望和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各种表征技术在单原子催化剂结构鉴定中的应用以及单原子催化剂在不同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多相催化作为现代化学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是重要的多相催化剂之一,由于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重要化学化工过程中。为了增加金属利用效率和性能,通常将这些金属以纳米尺度的粒子分散到高比表面积的载体上。但由于只有纳米粒子表面的原子能够参与催化反应,因而其原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将金属组分以一个个原子锚定于载体上形成单原子催化剂,理论上可以实现贵金属利用的最大化,达到接近100%的原子利用效率。但由于高度分散的单原子表面能高,热力学上不稳定,因此构建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是催化领域长期追求的最具挑战的目标之一。
2011年,由张涛、李隽和刘景月领导的三个团队联合报道了湿化学法制备的氧化铁负载Pt单原子催化剂及其实验和理论表征、催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 SAC)”的概念(Nat. Chem. 2011, 3, 634.),以“M1/载体”的形式表示。SAC概念一经提出即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相继开展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理论模拟。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单原子催化概念目前已经逐步得到国际催化界的认可,相关研究已成为多相催化领域新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关于单原子催化的第一篇论文也入选Nature Chemistry开刊百期以来十大高引原始论文。(文/乔波涛)
附:专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