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6月11日上午,来自国内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汇聚青岛,围绕2016年黄海绿潮最新调查和研究进展进行交流和研讨,连续多年暴发的黄海绿潮有望得到有效防控。
2007年以来,我国南黄海局部海域连续暴发大规模绿潮,对沿海旅游、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构成持续威胁。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调查和基础研究工作,在绿潮来源、成因、危害、监控及处置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黄海绿潮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近海生态与健康海洋”战略任务框架下,启动了鳌山科技创新专项“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教授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为组长的,多学科交叉的“健康海洋”专家组,组织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生物、生物技术和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等功能实验室,联合山东、江苏两省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研究员介绍,在分析历年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项目组初步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将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有效组织和分工,相互配合。先期进行浒苔来源的追踪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控、科考船现场调查等多种手段相互认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综合调查与现场研究,对浒苔的发生、发展、生长、繁殖、分布和漂浮路径以及成灾过程进行全程研究,提出了“提早打捞,防控靠前”的技术方案。团队成员在浒苔发生前期进行打捞实验,并在地方政府和各单位支持配合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验证其可行性。
“科学三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赴黄海调查绿潮情况
4月中旬以来,针对南黄海的浒苔绿潮,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分析和无人机观测,对绿潮动态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发出绿潮动态遥感评估结果18期,对南黄海绿潮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有效跟踪。同时,中科院海洋所 “科学三号”科考船船与渔船配合开展实地调查,及时获取南黄海海域漂浮绿藻分布状况第一手资料,验证了遥感分析结果,准确把握了绿潮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过程。5月下旬,根据黄海绿潮发展态势,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海状元”号打捞船在苏北浅滩北侧实施了绿藻打捞作业,青岛海洋渔业局派出两艘渔船配合打捞行动。
带状漂浮绿藻
根据现场遥感分析资料和调查结果,2016年度的绿潮主要优势种仍是浒苔(Ulva prolifera),与往年情况一致。5月下旬,大量漂浮绿藻集中在苏北浅滩区北侧34 N附近,形成了前置打捞的良好时机。6月1日以后,漂浮绿藻主体漂离苏北浅滩北侧122 E以西、34.5 聚集区,进入清水区,绿藻分布分散,生物量迅速增加。浒苔前期打捞的最佳窗口期只有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目前,漂浮绿藻前缘已接近36N 附近海域,将对青岛沿海一线构成威胁。对于后续绿潮发展态势,项目研究团队将进一步跟踪分析。
孙松表示,今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海绿潮实施提前防控、前置打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前提是沿岸各地需要统一协调、紧密配合,如果各方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黄海绿潮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今后我们将投入更多的力量对浒苔的生态作用、生态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加大浒苔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力量,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