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十一时零六分,正在南黄海执行绿潮专项调查的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三号”考察船发来最新消息:“浅滩区可见漂浮零星绿藻。断续有长带状绿藻飘过,百米左右……”,这已经是“科学三号”在海上奋战的第五天。而“海状元号”也正在驶往黄海海域,将于21日与“科学三号”汇合,进行漂浮绿藻的打捞工作。
"科学三号"科考队员打捞漂浮绿藻样品进行分析
与以往不同的是,科研人员在充分分析历年观测资料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提出“提早打捞,防控靠前”的技术方案。2016年度将重点针对黄海绿潮的防控,实施苏北浅滩区漂浮绿藻的前置打捞行动,并启动相关研究和调查工作。
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支持,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实施,中科院海洋所孙松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
科研人员将首先确认苏北浅滩海区绿藻优先控制区,开展现场调查,并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分析,明确漂浮绿藻分布区。针对苏北浅滩海区和绿藻主要漂移通道区,设置拦截断面,实施漂浮绿藻的打捞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降低进入黄海海域的漂浮绿藻生物量。依据现场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评估前置打捞行动对黄海区绿潮规模的控制作用等。
部分海域发现带状漂浮绿藻
目前,黄海绿潮应对行动已经启动了南黄海浒苔调查、研究和打捞防控工作。自2016年4月中旬开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分析(每天监测)和无人机大范围观测分析南黄海绿潮情况,及时掌握了苏北浅滩区漂浮绿藻及其分布状况。渔船配合“科学三号”考察船正在南黄海海域实施现场调查,获得了绿潮分布状况的一手资料,初步验证了遥感分析结果。根据4月17日以来的监测结果,今年5月初浒苔在苏北浅滩已经生成,目前主要分布区已经到达北纬34度附近,在这个区域浒苔会快速增长,形成大片,因此,这个区域最适合进行打捞,项目组已经安排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海状元号”专业打捞船和江苏省的渔船在苏北浅滩区关键断面实施绿潮打捞和绿藻资源化利用。
“海状元号”专业打捞船20日起航
2007年6月,在我国南黄海局部海域首次观察到大型绿藻形成的绿潮现象,但绿潮规模不大,影响区域较小,沿海地区共处理绿藻约6,000吨。2008年,黄海海域再次爆发大面积绿潮,大量漂浮绿藻聚集在青岛沿岸一线,为消除绿潮威胁,青岛市政府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绿潮的打捞和清除,清理绿藻上百万吨。此后,每年夏季绿潮都会在黄海出现,至今已连续9年,每年夏季,青岛市政府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进入青岛近海的绿藻进行收集、打捞和处理,但仍有大量绿藻在近岸堆积,对黄海沿岸地区景观、环境和养殖业构成了持续威胁。
绿藻爆发之后,我国政府组织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2008年,针对大规律绿潮灾害问题,科技部立即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急项目“浒苔大规模爆发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绿潮成因、监控、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2010年,科技部立项资助973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研究我国近海几类典型有害藻华现象的演变机制和危害效应,绿潮成因与早期发展过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山东省科技厅和青岛市科技局也组织相关团队,围绕绿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研究,在绿潮来源、成因、危害、监控及处置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黄海绿潮的早期发展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科学认识,为绿潮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必要围绕绿潮防控进行探索,为积极应对绿潮灾害提供思路和技术途径。
对绿潮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绿潮打捞区前置,有可能控制黄海绿潮的规模。许多证据表明,黄海绿潮早期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一认识锁定了黄海大规模绿潮的主要来源,明确了苏北浅滩是绿潮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大量的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苏北浅滩区的漂浮绿藻具有相对稳定的漂移通道,这表明在苏北浅滩区的集中打捞应当是可行的。绿潮后期绿藻生物量的快速增加,黄海海域浒苔的现场生长率可达到0.10-0.37/d,按照这一生长速率,30-40天后绿藻生物量可达数百至上千倍。因此,选择适合区域进行早期漂浮绿藻的打捞,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显著减少后期青岛近海绿藻打捞投入的费用。经过多年发展,对黄海区漂浮绿藻的监测手段快速发展,通过现场调查、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观测,能够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绿藻分布数据;绿藻的现场打捞和处理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绿潮应对提供了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