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圆满完成“一三五”国际专家诊断评估
12月,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大陆的11位专家对海洋所“一三五”规划进展进行了专家诊断评估。通过学术报告、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环节,专家组一致认为:“海洋所是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平的研究所,研究所的“一三五”规划定位非常准确,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战略部署,在三个突破方向和五个培育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一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正在使研究所成为海洋科学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所。”
第二件 深海探测与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自4月首航以来,先后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等深海热液、冷泉和雅浦海山航次,成功获取了冲绳海槽热液区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发现一处新的热液区(命名为唐印热液区),获得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以及高清影像材料和环境信息。Nature杂志刊登题为“China plunges into ocean research”的文章对海洋专项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能力”,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三件 “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获2014年度《科技盛典》“科技创新团队”
经过两年多的海试和运行,“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完成了西太平洋热液调查、南海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等国家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时,打破了新建科考船从下水到完成设计科考能力需要2到3年的惯例,实现当年下水、当年交付使用、当年就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学考察任务。同时,国内首次组建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在每年航时250天以上的繁重科考任务下,创造了中国海洋科技界的“科学”精神。
第四件 首次提出光滑洋壳俯冲更易于引发灾难性大地震的颠覆性理论
研究人员依靠全球多个俯冲带实测热流数据,发现有大地震发生的俯冲断层较蠕变滑动的俯冲断层强度更弱,俯冲洋壳的粗糙程度控制着俯冲断层的强度及地震活动性,光滑的俯冲洋壳导致更弱的断层并可产生大的地震。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为认识大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引起国际科技界高度关注。
第五件 国际上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
8月至10月,成功在热带西太平洋西边界流关键海域布放18套大型深海潜标和160个卫星定位表层漂流浮标,将对西边界流和赤道流系流量和流速及其结构开展长时序连续观测,有望为系统、定量化地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对暖池变异的影响、深层环流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以及深层水体混合及其对环流变异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国际上前所未有的科学数据。
第六件 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10月,由海洋所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Marine Biodiversity)召开,来自全球55个国家的近400名科学家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大会设190个口头报告和106张墙报,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搭建了广阔交流平台,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升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第七件 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改扩建项目基础建设完工。
该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在建设中的西海岸新区园区内,在原薛家岛轮渡突堤码头基础上对码头主体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自2013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经过为期10个月的紧张建设于2014年8月完工,并顺利通过质监部门的交工验收。施工全过程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工程质量得到相关各方高度认可
第八件 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拖曳探测及水下定位系统并实际应用
该系统集成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系统、浅地层剖面仪和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可以对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剖面进行探测。该系统工程化样机已在南海冷泉区和冲绳海槽热液区完成试验性应用,成功获得冷泉和热液喷口区精细地形地貌等地球物理资料,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海底矿产资源勘测和海洋工程提供了一种自主研制的作业工具和平台。
第九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获批立项
该创新群体长期致力于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研究,通过研究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三维结构和变异过程,及其与暖池的低频变异以及中国近海动力环境变异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国际上发起并引领的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计划获国际CLIVAR计划批准。未来几年,该群体将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研究中取得国际一流的突破性科研成果。
第十件 侯保荣院士获得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侯保荣院士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致力于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防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我国不同海域,积极开展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海洋钢筋混凝土防腐工程示范,推动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2014年,侯保荣院士应邀担任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首次全球腐蚀成本调查中国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