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227日,在中科院海洋所召开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揭晓了中科院海洋所2013年十件大事评选结果。经全所职工网上投票,从25件候选事件中评选出2013年度的十件大事(按照获得票数排序)。 

  第一件 “科学”号圆满完成实验航次任务,运行情况良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了西太、南海4个实验航次任务,全年累计在航时间220余天,总航程超过20000海里,获取了大量海洋数据资料和样品,同时完成了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及各项验收准备工作,筹备迎接国家验收。 

  第二件  中国科学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该项目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件  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改扩建项目开始施工。科考船专用码头位于薛家岛湾中科院海洋所薛家岛园区内,原青岛轮渡码头。工程利用现有突堤码头,对码头主体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采用灌注桩结构,两侧桩基加宽、端部加长,预计20146月底完成施工。 

  第四件  3H”人才公寓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已纳入中科院“3H”工程规划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智岛计划,前期办理完成《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改局备案,目前正在办理土地划拨手续,预计2014年开工。 

  第五件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该实验室是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之一,拥有国内唯一的海洋腐蚀与防护硕士、博士学位点,成立后将重点围绕海洋腐蚀机理、海洋生物污损机制,以及海洋防腐防污新材料等研究领域,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及转移转化,推动我国海洋腐蚀产业快速发展。 

  第六件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按照院督导组要求,圆满完成三个环节各项任务,特色举措(交叉联系点模式)获院党组好评,整改落实完成10各方面27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七件  中国近海中尺度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研究及其应用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成果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系统揭示了中国近海中尺度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规律,解决了中国近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预报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构建了中国近海高分辨率数值同化测报模式和海洋信息动态服务平台,推进了对中国近海海洋动力过程产生、消亡以及演变机理及其声学效应的认知水平和模拟、预报能力。 

  第八件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水文气象综合科学考察”获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该项目将开展西太平洋传统断面观测和潜标观测,并与历史观测资料相结合,进行北赤道流分叉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开展MCMUCM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为暖池区海洋环流、热盐结构和障碍层时空分布特征提供直接的基础观测资料。 

  第九件  曾志刚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该项目以热液柱等热液产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热液柱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组成,研究热液柱与近海底水体的相互作用,分析沉积物对热液活动的记录,评估热液柱对近海底水体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建立热液柱关联近海底物理、化学、沉积过程的物质与能量输运模型,深入认识热液系统物质与能量输运的动力学过程,为揭示热液活动对近海底水体、沉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供研究支撑。 

  第十件  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两阵一线”格局初步构建完成。“东海浮标阵” 11号、10号观测浮标在舟山群岛和长江口附近海域顺利完成布放,至此我所承建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进入了系统化观测新阶段,目前数据累计已达210万组(1100万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