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1月15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效应”项目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举行。

 

启动仪式

科技部基础研究中心处长张峰,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局长范蔚茗,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青岛市海洋科技馆馆长齐继光,以及中科院海洋所党委书记王启尧、副所长张国范、所长助理杨红生等领导出席会议。

中科院海洋所刘瑞玉院士、国家海洋局二所苏纪兰院士、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所唐启升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柴育成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所孙松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教授、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所许东禹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尚金城教授、暨南大学齐雨藻研究员等项目专家组成员和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中科院海洋所党委书记王启尧主持启动仪式。

孙松研究员介绍项目总体情况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项目组6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作了课题研究计划的报告。与会专家现场考察了水母研究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并围绕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了综合研讨。

专家组现场考察实验室

学术研讨会

该项目将围绕解决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主要因素、关键过程和驱动机理;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至灾机理;水母灾害评估与应对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东海和黄海水母灾害高发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实验生物学、受控生态实验、自然海域围隔对比试验和野外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水母种群暴发机制研究为核心,从水母生活史研究入手,以食物网相互关系研究为主线,主要开展水母生活史、理化环境变化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调控机理;海洋环境演变和食物网变化对水母种群增长的调控作用;水母暴发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成灾机理;水母暴发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究研。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查明中国近海环境近海灾害水母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模式与生态适应策略,揭示导致灾害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水母暴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机理,预测水母持续暴发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提出应对水母灾害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我国在海洋生态灾害过程和机制研究方面的总体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解决国际共同关心的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做出贡献。

近年来、全球海洋中水母的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许多海域出现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并且频率和范围逐年扩大。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世界上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很多海域已经达到泛滥的程度。水母的暴发对海洋渔业、旅游、沿岸工业和人身安全等造成很大威胁,是继有害藻华之后最大的海洋生态灾害。然而,对于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原因、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发展趋势,以及是否会像世界上其它海域那样造成灾难性后果等,目前我们知之甚少。

该项目针对我在我国近海、特别是黄东海大型水母暴发的问题,围绕水母暴发的成因,水母暴发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水母是否会成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主宰”,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避免或减少水母暴发所导致的生态灾害等方面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预测、海洋水母暴发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会议现场

水母实验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