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要求,2010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海洋所承担建设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黄海站)和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东海站)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常旭副局长主持。验收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范蔚茗局长担任,验收组成员为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王华副局长、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袁伟处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孙清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任建国处长、海军航保部陈军处长、中科院计划财务局曹凝副局长、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施平所长和中科院南海所张偲所长。验收专家组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王凡所长助理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和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验收报告”,观看了反映项目建设和维护过程的纪录短片,通过远程登录考察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陆基支撑数据接收系统实时数据接收情况,还认真审阅了项目验收文件、11套观测浮标系统一年来的实时观测数据汇编、区域性断面调查报告两卷、黄、东海海洋观测站初级数据产品汇编、第一、二阶段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应急调查研究分析结果、黄海海洋综合科学观测平台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报告和黄、东海观测研究站建设照片集锦等文件。验收专家组成员从项目建设目标、运行管理与维护、长期连续观测与后续扩展等内容向项目组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经费超额完成了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和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的建设任务,组建了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和东海海域两个观测浮标阵,建立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陆基支撑数据接收主站和两个陆基支撑数据接收分站。通过一年来的海上运行证明,观测浮标系统运行稳定,陆基支撑数据接收站运行状况良好,数据接收率高,实现了实时观测数据的岸站接收、显示和存储,已经开始向科研和应用用户提供基础数据与初级数据产品,达到预期建设目标。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除建设了主观测浮标系统外,还开展了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断面调查,建立了应急保障观测系统,在处理一系列应急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在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规范,责任落实到人,项目档案材料齐全,归档率、完整率、合格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专家组建议:院所都要注重海洋观测研究站的长期、连续、高效运行。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加强保障备份系统建设和系统后续维护工作,保障其正常顺畅运行,使两个观测研究站的功能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强其科学观测研究能力。

  验收会上,验收专家组成员对项目组在两个台站建设过程中出色的完成建设任务,表示赞赏,对保证观测浮标系统安全在位运行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敬佩。孙松所长表示,研究所将进一步加强两个观测研究站后续运行工作,力争将两个观测研究站建设成海上定点、长期、连续观测台站的示范工程,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副所长侯一筠、所长助理王凡、能力建设办公室主任任建明、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于非,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了验收会。

  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建设项目背景介绍

  1.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背景介绍

  2007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在上海召开《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评审专家一致通过对对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建议尽快启动投入建设。

  2007年12月,项目组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了第一次北黄海(獐子岛)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调查,在调查期间,在獐子岛海域成功布放了第一套ADCP组合潜标系统,这标志着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此后,开展并完成了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海上固定平台预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勘察,基本勘察了建设海域海洋地质结构情况,为海上平台建设提供了地质勘查依据。

  2008年4月,委托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向社会发布《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招标》招标公告,5月由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经评审专家综合评议,认为: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方案对于作为海洋观测平台使用尚存在一定的不适合性,要求各投标单位多投标方案进行优化、降低成本,以更适合用于海洋观测平台的需求,同时建议项目单位考虑将单点观测改为多点观测,以更好的进行海上大范围、多点实时观测,满足科研工作需求。

  2008年5月至8月,项目组组织多次召开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专家工作会议,提出将海洋观测平台改为建设观测浮标网络系统的建议,通过专家讨论,基本确定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系统由海上观测平台改为观测浮标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建议项目组以观测浮标网络系统和陆基支撑站为先导,推动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整体建设步伐。经过建设方案调整和充分论证,2008年9月,委托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政府网站公开发布了《黄海海洋观测研究浮标阵系统建设项目招标公告》,10月,由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黄海海洋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建设项目进行评审,确定中标单位。

  2008年11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流场观测范围,布放了第二套由ADCP组合潜标系统。

  2009年1月至5月,项目组根据观测浮标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建设过程监造工作,全面了解观测浮标系统建设过程。

  2009年5月22日,5套观测研究浮标系统运抵獐子岛开始观测浮标系统组装、调试、系统监测和水下拷机等。5月28日,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系统第一套观测浮标—2米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研究浮标系统顺利成功布放并投入运行,之后,截止到2009年6月6日,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系统5套观测浮标全部完成布放并投入运行,位于青岛海洋研究所园区的陆基支撑数据接收站和獐子岛的陆基支撑数据接收分站开始正常运行。

  2010年6月23日,根据黄海海洋观测站主观测系统观测需求,在荣成楮岛以东海域布放了1套3米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并在荣成楮岛建立了陆基支撑数据接收分站。7月8日,在荣成楮岛举行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荣成楮岛海洋观测研究站启动仪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咨询项目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2010年7月30日,根据青岛浒苔绿藻灾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青岛周边环境变化和浒苔绿藻运移路径规律,在青岛崂山以东海域布放了1套3米综合观测研究浮标。

  至此,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已完成了7套观测浮标系统的布放,通过海上运行证明,观测浮标系统运行稳定,陆基支撑数据接收站运行状况良好,数据接收率高,实现了实时观测数据的岸站接收、显示和存储,已经开始向科研和应用用户提供基础数据与初级数据产品,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连溢油灾害发生后,研究所立即启动了以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为依托的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应急调查项目,利用积累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大连獐子岛海域风场、流场模式,为评估和预测该事件对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产业的影响提供了详实、宝贵的基础数据,得到了各界的好评和认可。

  2. 东海海洋科学观测浮标站

  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在北京召开《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建设可行性报告,建议承担单位尽快推进建设步伐。

  2008年9月,委托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政府网站公开发布了《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站浮标系统建设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10月,由青岛市招标采购中心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建设项目投标文件进行评审,确定中标单位。

  2009年4月至6月,项目组成员到观测浮标标体建造单位进行监造,全面了解和学习观测浮标系统标体建造过程与内部结构。7月,完成10米综合观测浮标系统的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和水上拷机试验等工作。由于受“莫拉克”强特台风的影响,8月14日,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顺利布放于东海舟山嵊山岛以东海域,数据发送和陆基数据接收正常。

  通过共建合作,组建了由4套浮标构成的东海海域观测浮标网络。目前,观测浮标网络运行正常。

  在黄、东海观测研究站和组合潜标系统运行期间,为获取有效的观测数据、保证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安全在位运行,项目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维护检修制度,每三个月对在位运行的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和组合潜标系统进行一次运行维护,每两个月对在位运行的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垂直剖面链上的传感器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和系统检查。对在位运行的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出现故障时,随时到现场进行维修,保证了观测研究浮标系统的在位运行和实时数据的获取。

  目前,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5套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已经完成了16个月的连续实时观测,获取了5万余组实时观测数据;3套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已获取千余组实时观测数据;3套组合潜标系统,分别已获取了30个月、20个月和15个月的观测数据。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断面调查系统在独立完成2007年冬季、2008年春季、2008年夏季和2008年秋季四次调查的基础上,以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为依托,与中国近海海洋科学研究开放共享航次相结合,以“獐子岛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评价与预警预报体系研究”项目为支撑,对獐子岛海域进行了长期的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断面调查,获取了大量有效的观测资料,建立该海域本底观测资料库;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已获取了14个月的有效实时观测数据。黄、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运行状态良好,陆基支撑数据接收正常,运行稳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