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通报,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和徐奎栋研究员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至此,中科院海洋所已有15位专家先后获得该荣誉称号。

杨红生研究员长期从事养殖生态学、生态免疫学、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和刺参遗传育种等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973课题1项(副主持)、863项目1项(副主持)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主持)等课题。提出了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思路,组建了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创新团队。揭示了浅海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机制以及对养殖海区的影响,查明了大型藻类、沉积食性动物(刺参)的生态功能,探讨了栉孔扇贝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生态免疫机制,参与研制了一系列浅海和陆地工厂化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相关技术和设备已经在山东等地沿海得以推广应用。开展了新型海珍品底播增养殖设施的研发工作,以期解决目前海珍品增养殖专用设施缺乏的问题,提高海珍品增养殖的技术含量。发表研究论文44篇(其中 SCI 论文19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2005 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五名)、2006 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2007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和2008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

徐奎栋研究员对海洋寄生和自由生纤毛虫类原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分类区系和进化进行了较翔实深入的研究,发现了80多个纤毛虫新物种,建立了1个新亚纲、4个新科、13个新属,进行了大量新组合及新模的建立,澄清了许多历史悬疑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我国的研究薄弱环节--海洋微型底栖生物生态学领域进行了拓荒性研究,研发出一整套用于底栖原生动物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海洋微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体系,以此主持制定我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微型底栖生物调查规范”,使海洋微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不受经费和设备的制约,并得以形成大型—小型—微型生物的系统集成研究。迄今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含3篇在年内刊出)。作为唯一合著者,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合著专著两部(一部在出版中);作为第二和第三著者,合著国内专著2部。部分研究已作为主要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3、4)、以及2008年山东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