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中国科学报】擘画新蓝图,海洋科技“航母”扬帆起航——中科院海洋所科技报国70年系列报道之十二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0-12-31

  黄海之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艘面向未来的海洋科技“航母”正蓄势待发。

  在这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正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其他12家研究机构,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他们将先进科技创新设施、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此集聚,引领海洋科学跨越式发展,推动海洋产业动能接续转换。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国正处在经济、科技转型的关键期,建设海洋强国,现在是关键的机遇期。抓住机遇,我们会实现梦想;错失机遇,差距将会再次被拉大。”海洋所所长王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铸梦新航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中科院时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2018年1月,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该中心以开拓前沿交叉领域、建设美丽健康海洋、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使命,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组织大团队协同攻关,旨在打造以山东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筹建两年多来,中心初步构建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学家团队、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的“1+X+N”模式。

  目前,该中心大融合、大平台的构建框架已基本形成,高效运行“四所十船三码头”科考船队,系统构建“四站四网”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网络,打造形成“南北双核,五地七所”的海洋大型仪器区域共享体系,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一批先进平台也陆续建成。

  如今,这一设施集群创新平台的效应已经凸显。例如,两年来该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年均总共享机时长超过48万小时,累计为83家院所、高校和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通过网上管理、预约、分派任务,甚至是网上监控和考评,破解了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分散、使用率低以及重复购买的弊端。”王凡说。

  依托重大设施和先进平台,海洋大科学中心聚焦近海环境、深海大洋和海洋生命,布局“健康海洋理论与技术应用”“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核心研究方向,部署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交叉研发集群,吸引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次利用平台资源,开展600多项课题研究,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海洋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能效释放提供了“加速度”。

  迎接新挑战 

  如何让海洋大科学中心有效运行,对于王凡和中心的建设者们来说,每前行一步,都伴随着阵痛。

  以科考船队为例,为充分发挥10艘科考船的集聚放大效应,中心建立了“四统一”“三统筹”“双闭环”的运行机制。即“统一文化理念、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任务调度、统一调查标准”,加强对船舶设施的组织领导;通过设立船时、装备、人员的“资源池”,进行统筹调配;建立数据、样品汇交评价与下一年度船时分配的制度衔接,实现船舶设施的闭环管理。

  经过两年多运行,这套管理制度使船队在航时间整体提高10%,提升了100多套海上装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实现了高级船员(包括船长)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班组式”作业,形成我国海洋科考船运行管理的样板。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2018年11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现场观摩会一行实地调研中心时指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优势,有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的,发展前景可期。”

  2019年,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高度评价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进展,认为它“对推动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应对全球、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年6月,中科院与山东省、青岛市签约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三方携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2月,中科院进一步决定,海洋大科学中心负责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中科院海洋领域整体发展。

  截至目前,中心已高质量完成筹建期工作任务,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中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扬帆新征程 

  近年来,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仍有不少,王凡表示,我国海洋经济中的科技贡献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我国海洋GDP比例中,滨海旅游、港口运输、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占比高达80%,新兴产业有待发展。

  “在科技含量更高的一些战略性、前沿性、引导性的新兴产业,如海上油气开发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我国跟国际上的差距仍然较大。”王凡说。

  他同时指出,当前三大海洋传统支柱产业存在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如滨海旅游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海洋渔业面临资源衰退和养殖污染问题,都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推动我国海洋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海洋大科学中心正在积极承担如“地球大数据”“深海/深渊装备”“美丽中国”等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任务,以期推动我国海洋人工智能大数据、深海探测装备、健康海洋研究快速发展。

  今年1月,该中心联合院内外17家单位策划的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已立项启动,它将带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走进印太交汇多圈层研究的“无人区”。同时,该中心正在谋划推动“丝路方舟”国际大科学计划,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面对未来,王凡表示,该中心建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及中科院党组对海洋大科学中心统筹推进全院海洋领域整体发展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在海洋领域全面实现“四个率先”。

  新征程,新作为。王凡寄语海洋所同仁:“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海洋强国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个人对科学事业的热情,转化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动力,开创中国海洋科技新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报》2020年12月31日3版   记者:冯丽妃 廖洋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5117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