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梅
鞋底覆膜、风淋清洁……11月16日,经过一道道程序,记者走进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光电信息技术研究室超净实验室。项目负责人祁峰研究员指着实验台上的探测器、成像镜头说:“这些核心元器件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其中光源和成像镜头的主要性能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并且实现了国产化。”
作为“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6个试点专项之一,“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面向皮肤癌早期诊断的多参数有源太赫兹成像技术”,在太赫兹成像实验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我们实验室成员都是80后、90后,大家心气儿都挺高,不追热点、甘坐冷板凳,开展源头创新,憋着劲儿要把科研搞好。”祁峰说。
为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成立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已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研究院将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发展为目标,重点突破人机共融、海洋与空间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前瞻科技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助力辽宁成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高地。
近年来,中科院沈阳分院不断用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培育辽宁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批重要项目在我省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以秸秆覆盖免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成套技术在铁岭成功示范,并在多地推广;“特种材料及其高端制品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锦州正式落地,有望解决国家重要行业对高品质特种材料与高端金属制品的需求,辐射带动辽宁特种材料产业发展;在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高性能数控系统及配套产品、IC制造装备与零部件、先进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孵化了40多家高技术企业,使我省的这些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中科院沈阳分院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从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入手,积极打造线上对接平台,遴选中科院科技成果1600项、成果专家团队116个,极大促进了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中科院沈阳分院积极推动超过60家院属单位来辽开展合作,新落实合作项目1100余项,新建创新平台77个,与我省在合作项目700项,新增经济效益470亿元。
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表示,“十四五”期间,沈阳分院将充分发挥中科院优势科研力量,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探索科教融合创新模式,为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极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辽宁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头版)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