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科普宣传活动以“控制腐蚀危害,构筑绿色家园”为主题,科普报告、“走进腐蚀世界”科普展览、“趣味腐蚀现象”系列科普实验及科普知识问答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了腐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控制腐蚀,提高腐蚀防护意识。。
其中,“走进腐蚀世界”科普展览从腐蚀揭秘、腐蚀与生活、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核电知识、腐蚀的利用、重大工程腐蚀等6个展区为公众全面展示腐蚀与防护知识,让大家认识到腐蚀问题对日常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影响。在“趣味腐蚀现象”科普实验区,金属所的科普志愿者们为前来参观的公众演示了“电解池中的五彩缤纷”,“金属的吸氧腐蚀”,利用“水果电池”验证金属活泼性顺序等科普小实验,社会公众通过现场参与,近距离了解腐蚀科普知识。
活动中,前世界腐蚀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韩恩厚作了题为《腐蚀-使用材料的永恒主题》的精彩报告。韩恩厚在报告中介绍,全世界每年对材料腐蚀付出的经济代价约为2.5~4亿美元,占各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3~5%。厨房里锈迹斑斑的铁锅、水龙头,道路融雪剂腐蚀的马路、桥梁,这些我们身边的腐蚀几乎无所不在。金属腐蚀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植物、水,从而进入食物链,对人民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腐蚀也有其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日常生活中,电热水器中的镁棒,是热水器内胆的一个挡箭牌,所有发生的水垢,水碱腐蚀(水垢也叫水碱),都由镁棒这个挡箭牌来完成。在医用领域,可降解镁合金可以作为植入人体内的心脏支架和骨固定材料,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会发生缓慢的腐蚀而降解,多余的腐蚀产物会通过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排出。
韩恩厚研究员指出,中国科学家在腐蚀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为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而保驾护航。我国的核能发电快速发展,核电站运行首先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10余年努力,近年来建立了模拟核电站服役条件与服役过程中可能的材料性能退化行为的系列测试评价技术,在此基础上开拓性建立了核电站关键部件的服役安全评价评价技术,为保障核电站运行安全提供了成套技术。此外,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历史上创造了多项奇迹,在这其中,先进的腐蚀控制技术是让港珠澳大桥长寿的秘诀。“嫦娥四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任务,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镁质航天器部件,表面采用具有防腐、导电、电磁屏蔽的多功能性镀层进行防护,该镀层在大的昼夜温差下具有好的结合力,确保了嫦娥四的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
韩恩厚研究员表示,保护地球资源,建立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要大力发展腐蚀防控产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和环保的防腐蚀之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