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号ROV水下机器人准备下潜
提升高新科考设备研发水平
中科院海洋所牵手企业“锻造”海洋装备
昨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深圳)有限公司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岛码头园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ROV(水下缆控潜水器)研发中心北方基地挂牌仪式。双方将主要围绕ROV使用、维护保养、ROV相关工具研发、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可抓取120公斤以上的生物和岩石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该ROV长3米,宽1.7米,高2米,是“科学”号探测深海的“得力干将”之一。
2014年12月23日,在西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科学”号科考船上搭载的“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下潜至雅浦海山海域接近4200米深处,挑战设计极限;2014-2018年,“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共完成209个潜次,采集样品数千例,视频资料上千G,完成拉曼、原位培养等多个原位实验。
“以前在海底取样品需要拿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受水压、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样品数据可能会出现不真实的情况。现在我们将‘发现’号放到海底,高精度的机械手可以完成样品取样,还可以完成海底原位实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文早告诉记者,“ROV有观察级、轻工作级、工作级、重工作级,从工作能力方面看,‘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属于重工作级,已经更新至第五代,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ROV。”
该机器人装备了温度计、生物采集器、采泥箱等,是开展深海探测研究的先进工具。“发现”号设计下潜深度4500米,带有水下定位系统和深水超高清摄像系统,配备两种机械手,能直接抓取重达120公斤以上的生物和岩石。
石油开采科学考察应用范围广泛
记者看到现场放置了一个标准集装箱,外表看起来与普通集装箱无异,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原来,这个大约10平方米的集装箱是“发现”号的操作间,用于在船上控制“发现”号在水下的各项操作。
记者看到操作间里面布满了“发现”号的各种控制系统。比如“发现”号的控制手柄就与飞机的控制手柄模式一样。据周文早介绍,“因为‘发现’号与飞机都是三维,所以它与飞机一样可以在水下飞行。”
据悉,“发现”号有上万个零件,4个工程师从拆卸到保养到组装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据科考任务的不同,“发现”号有时要在水下停留3~4小时,有时甚至在水下停留长达十几个小时,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一刻不停地进行操作。
“‘发现’号2014年海试,2015年投入使用,我们会根据其每年的出行计划进行改造升级。”周文早告诉记者,“以前ROV大多用于石油开采,最近这几年才逐渐用于科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深圳)有限公司可以作为彼此的技术支持后盾。该公司拥有21台ROV设备,科研院所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研究、后勤保障基地等服务,并借助企业的设备开展科学考察等。双方将围绕海洋工程展开合作,助推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青岛高新科考设备的科技研发水平。”
记者 李倚慰 摄影报道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