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辽宁日报】(2018.05.28)按市场规律办事的院企合作更有生命力

撰稿: 发布时间:2018-05-29
专家对丹东通博电器的产品进行入场检验。□本报记者/李 越 摄
  □李 明/本报记者/李 越/孙大卫  

  提要

  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

  发挥东北科技大市场

  鞍山科技大市场等

  示范引导作用

  培育发展若干功能完善

  辐射作用强的

  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

  集聚供给方、需求方科技资源

  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机构

  市场化运营能力

  开展技术交易活动

  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

  有机融合

  逐步拓宽各类资本参与技术

  转移投资、流转和退出的渠道

  引子

  5月16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雷达课题组组长高洁早早来到了研究室,为她所负责的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通博电器”)雷达液位仪项目进行数据核对。“再过两个月,两年多的付出就要出成果了。”高洁说,丹东通博电器的雷达液位仪项目二期工程即将交付使用,并生产出第一台样机。

  丹东通博电器是一家以液位仪表和流量仪表为主营产品的行业内领军企业,但产品急需向雷达电器化方向升级。2015年,“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行”的对接会上,面对丹东通博电器提出的产品升级问题,沈阳自动化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组建了一个团队,要尽快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两年内,双方几乎每周都进行技术交流,反复对国际顶尖企业的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演算,经历对技术指标的一次次消化再创新,最终在2018年年初,大型石油化工行业的雷达液位仪首批样机问世了。眼下,更高端的样机即将问世。

  记者了解到,与行业领军的大企业相比,身在三线城市的民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上处于劣势。但是,市场对每个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对于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为所处地域和企业规模而改变。技术升级是市场给院企合作提供的切入点,也让双方合作成为必然。

  丹东通博电器董事长张寒棣表示,企业地处丹东,原本在人才的引进上并没有地域优势,自身的科研力量又有限,想要凭借自身的力量,完成从传统项目向尖端项目的转型是十分困难的。

  “好在结识了沈阳自动化所,我们找到了彼此适合的发力点,合作非常顺利。”张寒棣说,有了高端雷达液位仪,目前丹东通博电器的国际市场已经打开。

  瞄准市场需求和产业实际情况定课题

  汽车数字化检测线在沈阳调试好了

  乙醇胺生产线在山东上线了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科研院所的研发和企业的需求也在变化。科研成果唯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最终发挥价值,根据产业的实际需求定课题,才能让转化更顺利。

  连日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的多位研究人员一直在为华晨中华汽车公司的数字化检测线进行调试。

  这套适应华晨中华5个平台车型的360°环式以及LDW、FCW标定检测线,可以代替原来的人工检测,成为汽车出厂前的“把关者”。

  “产品性能稳定是市场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产线的智能化升级。”华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沈阳自动化所合作,我们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研发能力也得到增强。”

  如果说华晨集团与沈阳自动化所合作是因为同处一城,彼此熟悉,那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的丁云杰研究员与远在山东的企业达成的项目合作,则属于市场需求。

  采访时,丁云杰正同时进行5 种实验室催化技术的产业化,包括两项原始创新性技术。

  “2009年春天,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志强找到我们所,想寻求技术合作。”丁云杰回忆,当时杨志强并不认识我们所里任何人,只是跟门卫说要找催化方面的研究人员。门卫人员翻电话本,将丁云杰的电话给了杨志强。

  “杨志强找到我后,我就把现有的技术介绍给他。”丁云杰告诉记者,杨志强对于用清洁工艺生产乙醇胺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经过商谈,双方达成合作。2010年,双方合作在山东建厂,年产1万吨乙醇胺的生产线上线,同时项目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又新增了一个年产3万吨的乙醇胺生产线。该项技术的成功缓解了我国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以及哌嗪等重要化工原料的供需矛盾,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瞄准原材料和产品工艺进行技术革新

  稀土钢让瓦轴的产品更耐用了

  原本12个人的检测工作如今一两个人就能完成

  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八,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瓦轴”)是毋庸置疑的行业龙头。然而,尽管是这样的大企业,依旧有着迫切的升级需求。想要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若能在核心材料上技高一筹,将事半功倍。

  如何提升?

  瓦轴想到了中科院沈阳分院,希望通过专家的力量,解决企业的难题。但是让瓦轴没想到的是,其实专家已经关注瓦轴很久了,如何让老工业基地的龙头企业突破技术难题,科学家也很着急。

  2017年,一个填补国际空白的技术——稀土钢工业化技术完成了21万吨的工业化生产并已经取得专利应用于实践。该技术通过添加微量稀土,深度净化钢液,大幅度提高钢的耐塑性、耐热性、耐腐蚀性等性能,从而生产出具有国际领先性能的优质特种钢。该技术可以使轴承钢的疲劳寿命提高40倍,使汽车等行业用钢的韧脆转变温度降低50℃。

  这一技术的研发团队领军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与模拟研究部主任李殿中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型设备核心零部件之所以依赖进口,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原材料无法突破。如果不进行技术性革新,我们就无法在国际领先。稀土钢的出现,将为我国特种钢实现国际领跑提供基础。”

  李殿中的话并非虚言,这一点瓦轴比谁都清楚。如果能用质高价优的国产特种钢作为轴承的基础材料,那么瓦轴将接到之前接不到的国际大单,使整个轴承的性能大幅提升。

  找到了这个准确的市场需求,双方的合作快速达成,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瓦轴虽然需要钢,但是却不能自己炼钢,钢从何来呢?这一点李殿中已为企业想好了,他为其选择了已经将这一技术完成试产的鞍钢作为合作对象。

  以科研人员为桥梁,瞄准市场需求,实现省内巨头的强强联合,这也是一次辽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尝试。

  采访中,李殿中表示,我们的研究课题一直紧盯着企业的需求。

  企业有哪些短板?我们能帮助其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众多科研人员思考的问题。

  以瓦轴为例,想要在国际市场成为领跑者,仅仅解决特种钢材料的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方式方法上创新。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是数字化的基础——瓦轴认为这就是生产智能化的突破口。

  一直关注省内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转型需求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得知了瓦轴的困惑,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于是,一场以铁路货车轴承内外圈智能化检测为支点的深度技术合作就此拉开帷幕。

  2016年11月,沈阳自动化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主任杜劲松第一次就这个选题和瓦轴集团运营部部长李健进行接触,在随后的近5个月时间里,杜劲松团队对瓦轴进行深入调研。最终,一套数字化检测解决方案在2017年5月正式放在了瓦轴集团董事长的办公桌上。

  新的铁路货车轴承内外圈检测线,能为瓦轴带来什么?

  原本12个人完成的检测工作,如今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原本工人凭借经验需要半个多小时进行的检测工作,如今几分钟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

  “凭借与自动化所的合作,通过新的检测技术,我们将不会有一个不合格产品走出瓦轴。”李健表示。

  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

  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采访中,诸多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他们自身的研发能力也得到提升。

  辽宁奥克的技术中心有单独的一栋科研楼,实验每天都在进行。

  记者了解到,辽宁奥克的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领域。因为注重研发,公司的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减水剂聚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已发展成为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

  “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联合开发项目,借助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联合开发项目,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辽宁奥克总经理于洪波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辽宁奥克将加强自身技术中心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于洪波介绍,环氧乙烷深加工可以生产很多产品,奥克瞄准了减水剂聚醚这一领域。“生产减水剂聚醚,以前的反应器反应速度慢,产能低,能耗高。我们不断研发新技术,就是为了持续提高产品性能,降低能耗,提高质量。”于洪波给记者举例说,生产过程中,环氧乙烷的注入速度很有技术含量,注快了,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容易移出,有爆炸的风险。注慢了,影响生产效率。如何把握这个度很有讲究,也需要不断钻研。现在的产品与最初用釜式反应器时相比,产能提高50%,能耗降低30%。

  为了让研发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设立了6个研究室、1个中试车间、4个异地技术分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组织,形成了持续创新能力。“我们将持续关注市场最新动态,市场上有什么新需求,我们就投入力量研发什么产品。”于洪波说。

  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通过深入采访,我们了解到我省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也了解到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的决心和行动。科研院所“十年磨一剑”,既对行业顶尖技术进行攻关,又注重结合实际,让成果更好转化。企业愈发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与院所加强合作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行走在科技创新之路上,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手握得更紧了,合作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院所与企业深度融合,密切协作。而这,必将成为老工业基地升级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