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辽沈晚报》(2018.01.28):中科院沈阳院副院长姬兰柱:可建“科创中心”引才揽工程

撰稿: 发布时间:2018-01-30

  3个研究所年科研收入均超过10个亿,稳定性肥料在全国占比超过85%,骨骼替代新材料投入生产,“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创下多项新纪录……

  昨日,省人大代表、中科院沈阳院副院长姬兰柱称,过去的2017年,辽宁科学技术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我省科研机构在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日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并将落户浑南。姬兰柱建议在此基础上建设辽宁科技创业示范区,把分散的有特殊优势的研究院、实验室等包装到一起,以此吸引科学技术人才,争取大的科学工程,发挥科技与科研人才能力和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姬兰柱介绍,过去几年,我省科研机构在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机器人、生态建设的技术输出方面获得了非常高的转化率。新型肥料——稳定性肥料在全国的占有率超过85%,并且已经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上周,由国家标准委、发改委批准,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主导制作的稳定性肥料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稳定性肥料标准的空白。此外,我省的新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科技转化率也很高,骨骼替代材料已投入生产,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干泵在全国的占有率第一。在国防、国民经济建设中,金属研究所、航空航天、自动化研究所做了相当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完全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滑翔机“海翼”号,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实验地域都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姬兰柱称,对于建设“辽宁科技创业示范区”,他们做了大量调研,“‘科创中心’要有智能制造、机器人,有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把分散的有特殊优势的技术和科研机构、实验室包装到一起。通过‘科创中心’争取大的科学工程,吸引科学人才来辽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我们搞科研的还有一个目标和方向,就是技术要有用,企业要用,政府感兴趣,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能体现技术的价值,体现科学家本人的价值。”姬兰柱称,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我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政策落实,用项目吸引人才,用政策留住人才,通过这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带动辽宁经济的发展。

  聊沈客户端编辑 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