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20日电(记者 王莹)基于视觉的智能手势控制无人机系统、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废墟环境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20日,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联合启动“公众科学日”活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最新研发的3款机器人首次亮相。
其中,“人机协作的智能无人机系统”将基于视觉的智能手势识别技术同无人机飞行平台相结合,使无人机可以根据人的意图来完成不同的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人机协同作业功能。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何玉庆介绍说,这一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户外强光干扰下的人机交互飞行实验。在降低了设备成本的基础上将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环境拓展到了真实的户外环境,缩短了未来智能无人机与人们真实生活的距离。未来,人们将无需进行漫长的专业无人机操控学习,仅仅通过练习几分钟的手势训练,就可以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
两款地震救灾特种机器人也同时向公众展示。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支持下,开发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地震应急搜索机器人,采用模块化链式结构,可主动变换构型以适应不同的废墟地形环境,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生存能力。
废墟环境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采用可变履带自调节专利技术、非接触生物雷达探测技术等,可代替救援队员进入地震废墟内部,执行幸存者搜索、环境信息采集任务,将雷达、视频、音频等信息呈现在控制终端上,为幸存者施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沈阳自动化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创造了几十项“中国第一”,包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第一台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等。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