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科技日报》(2017.05.21):“海陆空”机器人开“派对”!“公众科学日”让你大饱眼福

撰稿: 发布时间:2017-05-22

  科技日报沈阳5月20日电(记者 郝晓明) 在“中科院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上,中科院沈阳分院组织在辽科研单位免费开放了60余个实验室、机器人展厅、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科普展厅等科普基地与场馆,供市民参观体验。

  今天,神秘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也对市民开放了。这里可是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摇篮,引领着中国机器人技术研究发展,平日是很难进去参观的哟。这里除了憨憨的水下机器人、小小的纳米机器人、还有沈阳自动化所研发的三款新型机器人对外亮相,可谓是机器人家族的大聚会。

  “潜龙一号”AUV、 “潜龙二号”AUV、 “海斗”号自主水下机器人、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 “龙珠”号ROV、 “探索100”小型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实物或模型一字排开,这些“水下精灵”曾为我国深海资源调查等领域应用中立下汗马功劳!

   

     “潜龙一号”AUV海试场景    

   

“潜龙二号”在海试中

“龙珠”号ROV

  

 

海翼水下机器人

  海里的看过了,还有陆地这三款新型机器人。“灵巧多变”的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能在废墟环境中“闻”到呼吸的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还有随着人的手势即可完成飞行任务的人机协作智能无人机系统,今天可是他们对外的首秀。而一场由人的手势带动无人机飞行的表演“盛宴”更是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啧啧称奇。

  现在,就随小编一同走进这三款新型机器人的世界里。

 人机协作的智能无人机表演

  通过多种手势的示意来给无人机规定各种飞行任务,无人机可根据操作员的手示意图完成相应任务。据现场的华春生研究员介绍,未来,人们将可能无需进行漫长的专业无人机操控学习,仅仅通过练习几分钟的手势训练就可以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这款机器人系统是将计算机视觉算法中的手势识别和目标跟踪算法与普通的工业摄像机相结合,实现了利用手势识别算法即能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动作。就是说,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无人机对人的手势识别率能达到99%以上。

  

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

  地震灾害发生,导致群众被压埋在倒塌的废墟建筑物内,快速搜寻被废墟、倒塌建筑物埋压以及灾害现场的其他存活人员对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至关重要。这款机器人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支持下,开发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地震应急搜索机器人,采用模块化链式结构,可主动变换成三角型、并排型、D型机器人,以适应不同的废墟地形环境,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生存能力。

  

废墟环境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

  该款机器人采用可变履带自调节专利技术、非接触生物雷达探测技术解决了废墟地形自适应、压埋幸存者探测两个核心问题,代替救援队员进入地震废墟内部,执行幸存者搜索、环境信息采集任务,将雷达、视频、音频等信息呈现在控制终端上,为幸存者施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它的重量小于18kg,可穿透厚度小于28cm的土壤、岩石、混凝土或小于10m的自由空间中,探测到人体呼吸、体动信号,这个小机器人可随身携带,全天候使用,发生特殊灾害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此外,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三个学科方向:机器人、光电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相关成果,也在本次公众开放日上进行了展示,有通过展板区介绍的微纳米机器人、应用于“天宫二号”的光电信息技术和中国首条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