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辽宁日报(2016.07.05):振兴装备制造业 应是辽宁发展重点领域

撰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7-06

  在深入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发挥东北三省各自优势,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长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振兴,是振兴东北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各省的发展基础不同,重点产业导向也理当不同。结合辽宁的发展基础和未来走向,应该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之路,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辽宁的重点领域。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振兴东北的重要内容

  东北地区是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保留时间较长的区域,经济振兴需要解决结构单一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双重问题,经济振兴的难度较大。通过有选择地确立正确的产业方向与重点,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改革性和支持性政策,无疑对于优化东北振兴路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区域合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和2030年的奋斗目标:通过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把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同时,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比较2007年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现,虽然时间过去了快10年,但目标基本一致。2007年的规划提出的振兴目标就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除了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此次不提外,其余几个定位变化不大。这说明,一旦大的区域范围产业基础建立起来以后,调整与更改存在巨大困难。换言之,在选择实现发展的产业突破口方面,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性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覆盖范围广,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生产过程技术难度大,成套性较强,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规划,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东北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有基础的认可。通过多年建设,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二是从发展方向看,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装备制造业的作用只会增强不会削弱。三是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产业、劳动力等多领域的带动发展作用。振兴东北,需要依赖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辽宁装备制造业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辽宁是东北三省经济的龙头,也是装备制造业实力最强的省份,装备制造业占辽宁工业的1/3左右,是东北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省。有关数据显示,2500吨新货运机车、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喷气式歼击机、万吨水压机、各种型号的风动工具、140吨大型吊车、无缝钢管、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煤矿采矿设备、30万吨级油轮、核电站250吨环形起重机、30万千瓦核主泵等重大装备项目都率先由辽宁企业生产试验成功,从辽沈大地走向全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主战场。多年来,辽宁在数控机床、大型船舶、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铁路机车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一定竞争力。

  但从现实的竞争格局看,辽宁装备制造业遭遇国内外的双重竞争考验。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如美、日、德等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其企业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标准等领域都领先全球,对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构成现实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对市场反应较快、各类工业基础不断完善的广东和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后来居上,工业规模和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构成较强的竞争压力。

  从参与国内外竞争看,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尽管存在规模大、基础好、体系全、领域广等优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突出表现为:一是大而散,力量相对分散,产业关联度不够高,拳头效应不足。二是大而短,产品零部件和元器件发育不够,产业链条延伸不长。三是大而弱,产业创新支撑不够,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还不够多。四是大而惰,企业体制缺乏灵活性,产品缺乏多样性,企业适应市场主动调整的能力不强。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思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未来一定会困难重重。

  但是,我们看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创新调整。比如,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沈阳新松公司共同合作组建了国内“985高校”首个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松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出口到13个国家和地区; 华晨宝马公司更多地依赖机器人和电脑控制,走向智能制造;沈阳机床集团开发世界首款智能五轴平台型机床,实现智能互联,在数控机床领域正在走向中高端。在不进则退、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正在探索新路,力图走出新局。

  从整体看,辽宁省委、省政府已认识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明确提出建设装备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辽宁省政府于2015年12月出台了 《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15个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找准辽宁装备制造业

  振兴的突破口

  无论从国家赋予的角色还是辽宁自身发展实际看,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条件都已经成熟。振兴东北的关键在于振兴东北产业,装备制造业的作用至关重要。《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从辽宁自身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装备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战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列入建设规划,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已经开始布局,辽宁上下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共识。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与辽宁省的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市场作用与政府政策结合起来,找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振兴和转型升级。

  第一,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装备制造业是垄断性弱而竞争性极强的产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类产业的本质特征。要鼓励技术先进、管理先进、服务先进的企业做大做强,把优质资源与要素向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倾斜。同时,按照市场化末位淘汰模式逐渐把那些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剔除出去。为此,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逐渐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职工个人持股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积极引进和发展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更好地吸纳流动性的职工和人才,更好地利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第二,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应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把创新发展放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首位。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创新发展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核心。可以考虑设立辽宁工业技术研究院,借鉴各地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围绕装备制造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要集成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在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共性技术领域建立研发优势,服务于辽宁装备制造业群体的技术突破。要强化分工合作,把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由政府和社会支持的技术创新机构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建立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强化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要素流动;鼓励设立技术创新研发民间企业,把民营资本的制度灵活与市场化中的人才机制结合起来。利用好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优势,建设能够集成、转让、利用各类专利成果服务于各类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平台。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未来可考虑以奖励形式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鼓励技术持股,使技术发明者的收入所得与其创新贡献相匹配。

  第三,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相衔接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设计、检测、咨询等产业; 大力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强辽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领域跨国龙头的对标,寻找缩小差距的突破口; 加强发展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突出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与水平;加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业发展。提高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元器件的市场供给水平,吸引国外、省外相关企业在辽宁就近设立分厂; 高水平建设好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具有较强示范、带动和扩散作用的现代化园区。

  第四,扩大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装备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合作,掌握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跨国公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 借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会的经验,办好辽宁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展会; 善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与要素,在开放过程中善于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选择研发机构,甚至可以把研发过程分段外包; 集成全世界优秀的装备制造业领域人才;广泛宣传和推销辽宁的“装备制造”,跨省推销、跨国推销,利用各种机会推销辽宁装备制造业产品和品牌; 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促进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占领并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第五,加强对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动态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生产控制等方面的能工巧匠,进行必要的鼓励、奖励。积极培育工匠精神,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原载于《辽宁日报》 2016-07-05 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