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出版的《科技日报》第6版“绿色家园”中,报道了沈阳生态所分析测试中心王颜红研究员及其团队建立了绿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保障技术体系,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全文转载如下:
新技术全程护航绿色农产品
(记者 马爱平)产地环境是农产品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是影响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最基础的因素之一。因此,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链条,把好各个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对绿色食品生产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沈阳)主任王颜红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建立了全程、立体的绿色农产品质量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实现了绿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控。
王颜红团队先后攻克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功能区划与预警技术、农用投入品安全监控关键技术、农产品的溯源与危害物筛查等关键技术。
团队从产地环境适宜性划分、生产过程中投入品造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隐患、农产品质量监控与溯源等问题入手,开展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全程质量控制机制,绿色农产品产地功能区划与种植结构调整、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农用投入品控制与监管、绿色农产品同位素溯源与筛查等技术攻关研究。
在产地环境评价与区划技术方面,团队在原有基础上,考虑到土壤地力条件、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与农产品种类的数量关系,以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至关重要的重金属及有效态、有机污染物残留指标,完善了产地环境评价与区划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利用该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县域为单位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规划,编制规划报告,为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依据。
在产中投入品控制方面,王颜红团队以农用投入品的环境行为与膳食风险响应机制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生产环境提出了重金属累积和有机农药残留规律与安全监控方法,形成了多项设施农业生产中农药安全施用系列规程,并在辽宁省内推广实施。
在产品质量监控方面,该团队采用同位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技术,引入指纹图谱及组学技术,建立了农产品中未知危害物的筛查和产品鉴别及产地溯源技术,成功应用于不同省份的花生、五味子等农产品鉴别,判别率最高达100%,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区特色品牌的原产地保护、掺假鉴别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
目前,王颜红团队研发的以农产品安全保障为目标,集成产前产地功能划分、产中化学输入品控制、产后农产品溯源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共27项。相关技术在辽宁省14个市30个县区推广应用,推广生产面积1353万亩,助力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量增长,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17项,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出版专著1部。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东北地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报道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6/02/content_340540.htm?div=-1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