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中国科学报》(2016.05.16):公众科学日:来一场“院所之约”

撰稿: 办公室、科技合作处 发布时间:2016-05-16

  走进不一样的科学大院 

  ■沈春蕾 黄辛 郭爽 

  玻璃瓶里可以装下景观、湿地和生态组成的奇妙世界;把气球和树叶放氮桶里,可以让气球变形或者树叶变脆;当夜色越来越深,孩子们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与恐龙、鱼龙和鸟儿等一起度过奇妙的夜晚……

  5月14日,随着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下属的117个科研院所拉开大幕,这座科学大院正在向公众展现不一样的精彩。

  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野外台站和大科学装置,从天文台到植物园和博物馆,公众不仅可以一睹其芳容,还有数百场主题科普活动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魅力。

  在新疆,公众可以走近新疆生态与地理所,参观珍稀水生动物展、新疆蝴蝶展和新疆特有野生动物展;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基地不仅对外开放,还有志愿者为参观者进行讲解。

  在昆明,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多彩植物趣味生活”为主题,从科学的角度、以科普的语言系统介绍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昆明动物博物馆也开门迎客,这座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标本馆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在广州,能源所的新能源流动展馆演示了创新的波浪能发电演示装置、小型温差发电装置、机械式发电装置、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模型等,并让公众参与体验;“华南植物园奇妙夜”活动中,孩子们在科普辅导老师带领下,借助手电筒的光,寻找藏在夜色中的各种昆虫、两栖动物。

  在上海分院各所,上海天文台的宇宙奥秘、上海生科院昆虫馆的天真童趣、上海光机所的光影魅力、上海有机所的趣味实验……让广大市民和孩子们在科学的氛围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末。

  在北京,半导体所的两位年轻研究员王开友和潘教青作了精彩的科普知识讲座,分别介绍了半导体科学的发展历史、半导体材料的广泛应用;公众在数学院零距离感受数学的魅力之后,纷纷感叹数学科学的神奇。

  在沈阳,沈阳分院免费开放50余个实验室、树木园、标本馆、机器人展厅、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科普展厅等科普基地与场馆;组织了28场主题各异、妙趣横生的院士专家科普报告;实施青年科技专家走进中小学校园行动,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了解科学、热爱科学,长大后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完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研工作的同时,把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为重要义务和责任。

  第29次、32次南极科考队员李传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很乐意做科普工作,公众科学日将我们研究的成果告诉大家,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云霞希望孩子们通过近距离接触科学,能学到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她说:“科学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沈阳自动化所展示旋翼无人机。

  沈阳分院 

  面向公众开放科普资源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公众科学日”启动仪式在沈阳自动化所报告厅举行。

  沈阳分院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中科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此次沈阳分院与相关研究所积极组织、精心策划,准备了大量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科普资源面向公众开放。沈阳分院还将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常态化,针对重点科普人群开展持续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作为沈阳地区启动仪式主办地,沈阳自动化所准备了多场学术报告,并开放了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科技成果展馆和水下条件实验室,在多处展示了各种功能的机器人产品。

  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作了题为《深海水下机器人》的专题报告,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刘意杨作了题为《工业4.0》的专题报告。在所内多个地点,展出了包括灵豹反恐防暴机器人、月球探测机器人、水下滑翔机、蛇形机器人、废墟搜救可变形机器人、水下滑翔机、龙珠号在内的多款机器人产品,现场均有志愿者进行讲解和演示。

  金属所在公众科学日活动展示了新材料的一些神奇性能,增强了公众对新材料的认知。例如:可溶解铝合金,该合金可在水中溶解,与水反应的温度和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可调控,强度与树脂材料相当,在油田开采中获得应用;通过磁悬浮列车模型,演示超导体在磁场中的悬浮现象;此外还有3D打印材料、新型净水材料、抗菌不锈钢、石墨烯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此次公众科学日的主题是“花朵奥秘”,在参观区通过科普自愿者讲解,孩子们了解植物的季节变化,由花至果的生长变化。活动还特别增加“辨识我身边的野菜”环节,让城市中的人们了解和辨识野菜,得到参观者的强烈好评,并且还提到希望以后能多多增添类似环节。(沈春蕾 刘妍) 

   

  
 

  ▲近物所科学小实验袁海博摄 

  兰州分院 

  触碰科学 

  揭开重离子加速器治癌的神秘面纱、探秘神州七号上的高科技化学材料、了解高原动植物特色特性、听南极科考队员讲冰雪南极、领略冰川冻土、沙漠大气的神奇壮丽……

  中科院寒旱所报告厅里,不时传出一浪接一浪的欢呼声,“哇,太美了。”“哇塞,太壮观了!”曾两次赴南极科考的李传金以《我心中的南极》为题,作了一场生动的科普报告。在南极如何开车?南极有哪些特殊天气,昆仑站做了哪些科研工作……这些都是小朋友和大朋友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报告结束后,现场观众将李传金团团围住,有的要签名,有的要合影,“南极明星”在此诞生。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门外,也迎来了一队队慕名而来的大朋友和小朋友。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旁,兰州市酒泉路小学三年级的王亮(化名)正缠着讲解员一再追问,“加速枪是什么?加速枪是枪吗?”一同参观的家长们也相互讨论着“什么是重离子,重离子治癌的原理是什么?”有的还拿出手机查阅相关资料,科学氛围浓郁。参观两百多米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足足走了四十分钟,不仅让人感叹科学的魅力。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资产与产业处的王天新一早就在所门前等着参观者的到来。他像老师一样带领孩子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解了什么是官能团,什么是化学键,还演示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

  近代物理所科技处表示,今年大约有两千人参与了公众科学日活动。除了团体预约,以家庭为单位来参观的公众人数明显增加。宇宙射线探测、显微镜下观测植物、动物细胞的小实验很受小朋友喜爱。(刘晓倩 刘玉剑) 

   

  
 

  ▲参观数学院的小学生对数学家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琦摄 

  数学院 

  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月14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办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活动,通过数学馆、科普报告、系统演示、网络多媒体展示、展板展示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数学与系统科学的魅力,激发公众对数学和系统科学的热爱。

  数学馆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多名志愿者给观众讲解着数学以及数学院的历史。500多平方米的数学馆里,紧凑地摆放着数学院的历史展板,半个多世纪的成就和故事在这里沉淀。华罗庚、张宗燧、关肇直、冯康、陈景润……60多年,春华秋实,仅数学大师的照片就贴满了长长的一面墙。

  报告厅里座无虚席,科普报告精彩纷呈。数学院研究员胡晓东和博士生衣鹏分别作了《运筹学——更好的选择、更好的生活》《从都江堰到神舟飞船——浅谈控制的历史与未来》的报告,中科院院士林群则以《数学的书怎么写》为题分享了他多年来进行数学教育和科普的感悟。

  公众在数学院零距离感受数学的魅力之后,纷纷感叹数学科学的神奇,感觉受益良多。

  (陆琦) 

   

  ▲同学们在计算所和“阿尔法小狗”下棋。倪思洁摄 

  计算所 

  展神“计”显妙“算” 

  5月14日,突如其来的降雨和降温,丝毫没能阻挡中科院计算所公众科学日的火爆。2000名公众带着好奇心,来这里过了一把科学瘾。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大厅里,一个小姑娘在父亲的陪同下向“魔镜”发问。

  很快,“魔镜”上显示出了一张卡通图像。“哇!白雪公主!”小姑娘瞪大了眼睛。

  这款科普语音识别技术的“魔镜”,是科普互动展示环节的展品之一,引来不少小朋友的好奇和围观。

  在大厅的科普互动区,除了“魔镜”之外,还有会下围棋的“阿尔法小狗”,一按就会飞出彩色字母的“神奇的键盘”,可以模拟过山车的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体验远程拥抱的装置。科普实践课上,公众还可以自己动手,将一堆电子元器件变成一台可以带回家使用的电子钟。

  “一个小小的电子钟,也拥有一台完整计算机的‘五脏六腑’。”为公众提供技术指导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不仅如此,科学日当天,计算所还敞开怀抱,让公众有机会走进科学家的“地盘”一探究竟。

  二楼,“计算的脚步”展厅分别展示了中科院计算所发展史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由年轻的计算所研究生们作讲解员,将计算所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娓娓道来。

  三楼,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公众们可以进入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人体运动仿真实验室、人脸识别实验室、普适计算实验室,实地参观感受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

  “神‘计’妙‘算’”,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身穿印着这样标语的T恤。“计算机领域的好多技术看起来很神秘也很枯燥,但是如果能以这种形象的方式吊起孩子们的胃口,他们就会更愿意去了解背后的原理和技术。”一位负责向公众解释科学原理的志愿者说。(倪思洁) 

   

  
 

  ▲物理所上演大型科学秀,喜羊羊的“空气炮”赶跑了灰太狼。丁佳摄 

  物理所 

  上演大型科学秀 

  5月14日,以“爱上物理,改变世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成功举办。本届公众科学日给大家带来了接近物理、领略科学魅力的机会,受到参观者广泛好评,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届科学日,物理所为大家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展览,其中包括大型科学秀、科学脱口秀、科学图书展、科学嘉年华等等,场面十分火热。分布在物理所各处的项目精彩纷呈,接连上演,吸引了许多观众热情围观,使公众领略到实验的精彩与科学的魅力。

  中科院物理所原创了一场集大型实验和舞台剧为一体的科学秀——“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秘密武器”,联合中科院第三幼儿园师生一起表演,吸引了众多小朋友观看。穿插在剧中的科学实验展示带给了现场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如“火龙卷”以旋转的空气涡流为原理,将普通的火焰变成了半人高的“火龙”;“液氮爆炸”则利用超低温的液氮受热膨胀而产生的爆炸反应,十分壮观。这些将科学元素融入舞台剧的创意令观众耳目一新。

  此外,科学嘉年华以游园会的方式摆设很多摊位,展示了许多小实验,如趣味光速测量仪、舞动的珠链、光电磁的魔术、神奇的“体重计”以及点水成冰等。

  《一念非凡》是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所著新书,该书首发式组织了作者见面会和科学家沙龙。科学图书展则邀请了十一家出版社,进行了科普书展活动。另外,还有科学面对面、科学视界、穿越时空、招生咨询等活动,同样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关注。

  本次物理所公众科学日还为每位参观者发放了精心制作的“科学王国护照”,观众可在不同活动展台前盖章,以作纪念并领取礼品,这种新颖的方式让参观者更加积极,热情高涨。(丁佳) 

   

  
 

  ▲小朋友在自动化所亲自试驾“无人机”。丁佳摄 

  自动化所 

  憧憬智能生活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举办第十二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以“共享发展开拓六十载,创新引领智能新生活”为主题,在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向观众展现了六十年来自动化所的发展历程。

  自动化所本次开放日主打“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两大板块,既介绍展示了自动化所近年来在智能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又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切实感受科技的魅力,在中小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近年来,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热点,自动化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版块展示了这一前沿方向的最新成果。“类脑”智能机器人演示“走跑道”“推理答题”等任务,“脑网络图谱”项目向观众展示了透明鼠脑标本,观众还可通过亲身体验脑活动检测仪、脑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认识大脑活动。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展示项目中,人工智能的相关成果引来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虚拟人机对话”项目,让观众在虚拟的咖啡厅里,和虚拟机器人服务员交流对话;“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让移动互联时代的身份认证更加安全;三维重建技术帮助人们重建出一个形象的三维模型,给计算机安上一双慧眼;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体验360度的影像展现,带给观众逼真的现场感和交互体验。

  在今年的开放日上,主办方继续推出多场针对不同受众的科普讲座。有关于科技前沿、学科动态的《人工智能的回顾与展望》《从脑网络到类脑计算》,也有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机器人”创新与梦想》《动画真奇妙》,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受到广泛欢迎。(丁佳) 

   

  
 

  ▲遥感所志愿者马鸿霖正在作讲解。

  遥感地球所 

  探秘遥感与数字地球 

  5月14日,遥感地球所组织开展了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来自高校、科研单位、中小学及社会各界的600余名科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设置了科学讲座、专题报告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科学爱好者们参观了遥感地球所科研楼一层展区,观看了卫星数据接收实时播报系统及典型航空航天遥感图像,参观了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遥感中心专题展览,观看了遥感地球所卫星遥感中心运行管理系统,详细了解我国陆地卫星接收站网的现状与发展,对我国卫星数据的接收、分发及处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活动特别邀请了遥感地球所陈良富、范湘涛两位研究员分别作题为《重霾污染事件的遥感解析》《数字地球平台及灾害案例介绍》的报告。

  陈良富围绕当下重度雾霾污染问题进行探讨,运用大量遥感图像,对国内外典型雾霾事件进行分析比对,同时呼吁青少年树立主人翁意识,勇于担当,为我国科技事业进步而努力学习。范湘涛从数字地球含义、作用以及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功能和灾害应用示例4个方面入手,结合数字地球前沿、灾害应急管理案例,对数字地球科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两位专家的报告让前来参观的科学爱好者充分了解了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在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报告交流互动环节,科学爱好者踊跃提问,表现出对遥感与数字地球的极大兴趣,希望遥感地球所今后更多地面向社会开放,使更多公众能有机会感受科学魅力,了解遥感与数字地球知识与应用。(王晨绯) 

  大连化物所 

  一场丰盛的科学大餐 

  5月13、14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一场丰盛的科学大餐以公众科学日的形式向公众免费呈现。

  在生物技术楼展位,桌子上放置着数十个培养皿,小朋友们兴奋地在培养皿内印上自己的手印。讲解员张素芳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别看这些手印现在看不到,几天之后,手印上的微生物将会长大,你们就会用肉眼看到长满彩色微生物的手印。“到时,我就会把微生物手印的照片发给小朋友们。”张素芳说,“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收获好奇和快乐,看到细菌长大是什么样子,还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了解到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培养勤洗手的好习惯。”

  本届公众科学日中,大连化物所具有互动内容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加入海水就能点亮一盏灯”的金属空气电池、在显微镜下观察微藻的结构、五花八门的有机显色反应等,参观者通过一个个亲身的实验操作,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收获了科学带来的神奇乐趣。

  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紫外拉曼光谱、飞秒光谱与交叉分子束……这一个个“高大上”的、让人“不明觉厉”的名词,实际上都是高端先进的科学仪器。虽然这些名字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但在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有所收获。

  在刘建勇研究员的展位,观众知道了飞秒是个多么短的时间概念,将分子“拍摄”下来需要多快的手法,不禁对面前这台巨大的仪器顿生“膜拜”之情。

  得知部分仪器居然是由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亲自搭建起来的,参观的小观众说:“我将来也要像科学家叔叔一样,自己制作科学仪器,为中国争光。”(刘万生 赵冠鸿) 

   

  
 

  ▲小朋友参与游戏

  深圳先进院 

  2016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开幕 

  5月14日,“2016年深圳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2016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公众科学日”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举行。

  “科技活动周”将在5月14日至5月21日期间连续8天举行,包括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展览展示、交流体验、参观互访等200余个活动,预计受众将达10万人。

  主题为“科学·教育·创新”的先进院公众科学日也于同一天举行。活动通过组织“科学教育与创新思维”论坛,邀请“中国科普第一人”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深圳市教育科学院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汤幸初,与科学教育教师、家长交流科学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讲解深圳科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两位嘉宾分别围绕“世界科普教育发展新走向和创造力开发”“创新与教学”两个主题进行了分享。

  此外,观众不仅深入到多个实验室,与电动汽车、可视计算、智能假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亲密接触,还亲自体验先进院机器人、萃智创造力、创客三大科学教育体系课程,感受科技的魅力。(沈春蕾 丁宁宁) 

   

  ▲ 声学所开放日活动中的声学照相机

  声音的魅力无处不在 

  尽管风雨交加伴随着气温骤降,但一早来到中科院声学所体验开放日的众多参与者,还是让记者也感慨声音的魅力所在。

  在消声实验室中,记者看到一位观众正在体验超声导盲仪:他闭着眼睛,手持超声导盲仪,戴上接收信号的耳机,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步。不过实际上,在信号的指引下,他并不会与前方的物体相撞。志愿者解释说:“超声导盲仪会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波,通过分析回波就能知道障碍物的距离和大小,并发出不同的警示音。”

  “说话声音听不清,有点像在一个大山洞里说话的感觉。”这是一位刚刚在混响实验室参观完的小学生说出的感受。工作人员说,混响室可用于材料的吸声系数、空气中的声吸收、各种声源的声功率和频谱以及扬声器的效率等声学测量、产生人工混响等。

  《神秘的水下声世界》是介绍声音在水下传播规律的科普视频,配合海上实验录像片,观众们更能体验到科研人员进行海上实验的过程。这也是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开放日活动上的一项展示。同时,引导员还为观众介绍实验室研究方向、水声学的优势及其应用和发展等。

  临近中午休息,很多参观了半天的小观众对父母说:“今天好开心!”可见,声音的魅力真的无处不在。(潘希) 

   

  
 

  “我心目中的海洋”主题绘画比赛

  海洋所 

  中小学生描绘“我心目中的海洋”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举办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3000多名岛城市民零距离体验海洋科技魅力。海洋所的“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及深海科考成果,参加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的主场活动,刘延东副总理到现场参观。

  今年的公众科学日海洋所开放的场馆包括亚洲馆藏量最大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极地海洋生物标本库,创新成果展厅,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学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水母、鱼类等海水养殖实验室。

  郑守仪院士带着有孔虫模型和显微镜,现场为小朋友们细心讲解,并通过显微镜介绍有孔虫的美丽和奥妙。海洋湖沼科普知识有奖问答、“龙宫探宝”科普讲座、海洋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吸引了数百名中小学生,激发同学们对海洋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天上午,第九届青岛市中小学生“我心目中的海洋”主题绘画活动在青岛银海大世界成功举办,100名获奖同学到现场作画,在百米长卷上挥毫泼墨,用五彩缤纷的画笔描绘出同学们心目中的海洋世界。本届绘画活动首次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征集作品,吸引了全市242所学校的7906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廖洋 曹曼) 

   

  
 

  ▲叶甜春

   

  
 

  ▲国外专家参观微电子所。

  微电子所 

  “技术大集”雨天开市 

  5月14日,下起了雨,气温骤降十几度,不过,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园区没有因为周末和雨天而变得沉寂。早晨8点,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科技开放日如期举行。

  2014年至2015年,微电子研究所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科技开放日,向业界展现了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加强了同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实质性合作,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今年开放日主题是“智能化趋势下的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发展”,而其特色就是“智能化”。50分钟主题报告结束后,所长叶甜春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他说,前两届的开放日办得都非常成功。在中科院“开放办所”的大环境下,研究所不能再闷头做科研,必须打开思路和视野。虽然只是短暂一天,但这是一个明确的姿态和标志,就像年会一样形成集聚效应。我们提出“全方位开放合作”,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和金融链的“无缝融合”,以全开放的姿态,使自己的触角在国内行业无所不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随后的签约仪式上,北京市经信委、中航国际、意法半导体三家单位先后与微电子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开放日各项活动同步进行,研发中心展台展示微电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企业展台展示微电子所对外参股企业的主要产品,同时开展微电子所校友交流活动。微电子所又高又密的专利墙很是吸引眼球。从2009年至2014年,微电子所专利的申请量排全中科院前三,从2013年至2015年,专利授权量排全院第一名。

  在健康电子研发中心展台前,“打造个性化健康管理系统”的宣传标语吸引了大片人流。这里展示有很多设备的样机。例如,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监测,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供医生诊断使用的“中科芯电”远程动态实时监测仪可用于心脏病患者或者老年人的夜间监护,以及无须接触身体便可监测人的呼吸与心跳的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仪、用于肿瘤细胞早期筛查的微流控芯片等。

  健康电子研发中心副主任王云峰,正在跟围观的人群作详细讲解。他们已经与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全国老龄办等机构开展合作。该中心围绕行业和市场需求,在软件系统方面开发了心电自动分析平台与个人健康管理App,建立慢性病人群的重大突发疾病预警模型,给慢性病患者提供精确的疾病个体化预测。

  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展台,一辆硕大的凯迪拉克车模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位研发安保机器人的客户上来交换名片,他说对微电子所自主研发的车载360度全景成像系统很感兴趣,因其具备盲区检测、行人检测、车辆检测等主动安全功能,有合作意向。负责介绍的薛老师说,他们已经跟好几家做机器人的厂商在洽谈业务,该系统以自主研发的复杂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相关产品在汽车后装客户渠道初具规模,已于2015年实现量产出货。

  在微电子所的一层天井下面,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副主任王云刚作完《新能源汽车电子系统与核心芯片》的报告,就被涌上来洽谈业务的客户所包围,寻求合作机会。王云逐一与他们交换名片,并进一步向他们介绍中心的研发方向及产业化应用情况。

  该中心针对我国提升新能源汽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迫切需求,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核心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方向涵盖核心芯片、终端系统、平台解决方案等。近几年来,研发中心发表申请专利81项,授权53项, 一些研究成果开始进入产业化应用。另外,他们自主研发的航芯系列组合导航芯片性能国内领先,目前正在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洽谈。

  微电子所“十二五”的优秀成果之首,便是“集成电路先导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最新技术代为中国赢得一席之地。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副研究员杨涛与另外两名同事,也在展台边对众人进行耐心讲解。他们中心可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界提供各种研发和人才实训的服务。截至2015年底,中心累计对外服务客户近120家,对外技术服务约500次,成为国内外各类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应用的纽带。(崔雪芹) 

   

   

  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科学家现场授课

  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再迎“公众科学日” 

  5月14日上午9点,石家庄二中高一(18)班的郭文铮同学早早来到了位于石家庄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参加这里一年一度的公众科学日活动。

  “听说中科院的科学家要给我们上生物课,还要带着我们做实验,我早早就报了名。”郭文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从一进大门开始,比我们更早到的志愿者们就迎上前来,引导我们该往哪走、安排座位,还给我们递上饮用水,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科技处谭莉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平时研究员们科研工作繁忙,但是对于公众科学日却格外地支持,特别是一些青年科技专家,为了给高中学生们上好“生物课”,更是认真做足了功课。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吕东平就是授课教师活动中的一员。活动当天,他给高中生们生动讲授了《植物如何抵御病原菌的入侵》的报告,并亲自带着学生们做了“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植物抗病相关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的科学小实验。而来自农业资源中心的另一位研究员刘西岗,则为学生们生动讲述了《生命科学研究与基因工程》《花形态建成》两门生物课。

  “科学家们准备得非常用心,值得称赞。学生们在理论和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开拓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使他们更早一步接触到实验室,在进入大学后更容易融入科研,对他们的学业有很大帮助。”石家庄二中生物教练员蔡华成老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蔡华成同时建议,在动手能力方面,中学不具备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如果中科院能跟中学紧密联系,让学生们小的想法转变成小的课题,让他们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再与中科院或大学联合,在中学开设与实验有关的AP先修课程,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胡春胜说,中心一直重视公众科学日的各项活动,不论是在前期策划、准备方面,还是在组织、开放阶段都予以了全力支持,力求拉近中科院与公众的距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王超) 

《中国科学报》 (2016-05-16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