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华商晨报(2016.03.23):沈阳造“小黄鱼”潜深海“寻宝”

撰稿: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3-23

  

  

  “潜龙二号”海试场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供图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主任记者 刘桐)西南印度洋上,一条来自沈阳产的呆萌“小黄鱼”缓缓沉入数千米的深海区,别看这条“鱼”小,但是“能耐”却很大。 

  这就是外形酷似“小黄鱼”的我国“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潜龙二号”。 

  今年初,“潜龙二号”在西南印度洋试验性应用成功,填补了我国深海硫化物热液区自主探测技术装备的“空白”。 

  单次下潜最长达32小时13分钟 

  最深超3200米 

  3月4日,中国大洋第40航次“潜龙二号”试验性应用圆满结束,“小黄鱼”出水后装入集装箱踏上回国路,研发人员先期返回沈阳。 

  本次“小黄鱼”在海上作业分为验收试验和试验性应用两个阶段。“潜龙二号” 总设计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研究员刘健介绍:“第一航段的验收试验就像是‘小黄鱼’的‘高考’一样,潜水器共8次下潜,完成了验收试验规定的所有考核项目。” 

  1月29日,863现场验收专家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在第二航段的试验性应用阶段,“潜龙二号”在共8个潜次的任务中,完成了7个长航程探测任务,累计航程近700公里,探测面积达218平方公里,测深侧扫数据、磁力探测数据、各种水文环境参数数据均完整有效,同时发现多处热液异常点。 

  其中,单次下潜最大探测时间达32小时13分钟,最大航行深度超过3200米。本航段“潜龙二号”连续4个长航程成功探测成绩也创下了我国深海AUV之最。 

  在漆黑海底世界攀爬千米高峰 

  此次“小黄鱼”的探测任务是在断桥、龙旂和玉皇三个深海区域进行探测,承载着“小黄鱼”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在这三个热液区之间反复来回,这样就需要“小黄鱼”有充足的体力。 

  刘健表示:断桥热液区海底地形起伏高达750米,龙旂试验海域海底地形起伏高达1700米,玉皇试验海域海底地形起伏高达1250米,这就意味着“小黄鱼”得经常在深海“上山”“下山”。 

  另外,“小黄鱼”在西南印度洋海上试验再次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在我国首次采用全新非回转体立扁形设计和可旋转推进器布局,增强了潜水器的机动性能,实现了复杂海底地形下的稳定航行和路径跟踪能力;首次采用基于前视声呐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障碍物的有效识别能力,实现了复杂海底地形条件下的有效避碰控制;国内首次在AUV上安装了磁力探测传感器,解决了对磁辐射设备的屏蔽和磁探测数据的校正及处理难题,实现了近海底高精度磁力探测等。 

  此外,“小黄鱼”还有出色的避碰控制性能,仅在龙旂热液区一次下潜探测中,“潜龙二号”就先后有效地完成了30多次规避障碍的控制。 

  带回海底高精细地形地貌图 

  别看“小黄鱼”长得小,但体重能达1.5吨,还具有多项科学勘查的“本领”。 

  “小黄鱼”重要的本领就是近海底精细地形地貌探测,采用了测深侧扫声呐水下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深海近海底高精细地形地貌快速成图。 

  还有就是探测可能含有矿产的热液活动区,“小黄鱼”装载有CTD、氧化还原电位计、浊度计、甲烷传感器、磁力仪等重要探测设备,能够探测到热液活动区的热液异常。在整个试验中,“潜龙二号”成功发现多处热液异常点,为将来硫化物矿区的评估、进一步探测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此外,“小黄鱼”装载有高清晰数码相机,可实现近底光学成像。试验中“潜龙二号”获得洋中脊近海底高分辨率照片300多张,成功拍摄到多张含有硫化物、玄武岩、贝壳及鱼虾生物的照片。 

  (原载于《华商晨报》 2016-03-23 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