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人民日报(2016.03.03):沈阳:东北振兴再领跑

撰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3-03

             

                沈阳浑河两岸风光——昔日污染严重污水横流的浑河,成为风光旖旎的沈阳内河。靳军摄 

  2016年春节刚过,乍暖还寒的早春,记者走进辽沈大地,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沈阳:新的增长动力在集聚,新的经济活力不断激发,新的优势在形成。 

  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80亿元,同比预计增3.5%,增速慢了下来,但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活跃度的几大指标非常健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和7.8%;2015年新登记公司同比增长13.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8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7%,货运总量增长5.9%,金融贷款余额增加22%。数字表明,沈阳经济发展活力十足。”发改委负责人分析说。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与其说速度慢了,不如说是我们主动淡化速度情结。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四个着力’的要求,强化质量意识,摒弃单纯的要素扩张式发展,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全面振兴的新路子。”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说。 

  精准投资  优化供给侧 

  新年伊始。1月22日,华晨宝马汽车公司新发动机工厂在沈阳铁西区投入运营。这座占地90万平方米的厂区,是宝马集团在欧洲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发动机工厂,也是宝马全球唯一一家集铸造、机加、总装、电池于一体的全工艺工厂,目前发动机产能为25万台。从此以后,宝马在沈阳的两大工厂将直接在本地采购发动机。 

  春寒料峭,国务院批复的铁西区“中德装备产业园”建设热度不减,德国库卡机器人、德国纽卡特机器人、宝马研发中心等一批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制造企业落地。“产业园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合作的战略平台,探索老工业基地振兴新路径。”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松林说。 

  存量升级,增量调结构。对于老工业基地,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动能最大的马车。沈阳当下投资虽然增幅降低,但却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精准发力,围绕市场需求,在优化供给侧上大做文章。“认真分析,我们的投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新动能不断增强。”沈阳市长潘利国分析说,“全市去年推进的270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数量和投资占比分别达到55.9%、63.9%,一举超过工业。” 

  2016年沈阳335个牵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在2016年将完成投资1220亿元,投资结构在优化,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数量同比将增长5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投资均增长10%以上。 

  仿佛一夜之间,在沈北新区虎石台,占地2600亩的企业忽然冒了出来,连片的蓝色钢结构车间、工厂的办公楼拔地而起。32座厂房、3000名工人同时开工……总投资75亿元的轨道车辆制造项目,3年后每年将生产3000辆轨道车辆,产值250亿元,填补了沈阳轨道交通整车行业空白。业内人士称,这将是轨道交通领域内投资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领域,是行业内的破冰之举。 

  改革创新  振兴新动力 

  振兴银行筹建申请上报银监会,锦银金融租赁公司、盛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改革的深水区,最难啃的金融财税体制领域,沈阳取得新的进展。 

  2015年9月,沈阳正式被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获此殊荣的三个城市之一。沈阳市以此作为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抓手,集中精兵强将制定全面创新改革意见,编制试验方案,抓好改革;“中德装备园”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装备制造业对德合作园区,将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重大影响。70多个项目已经落地。农村改革亮点频现:于洪区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新民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康平县被列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 

  优化市场环境。沈阳5批共取消、下放812项行政职权,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建立权责清单,行政职权精简了61.7%。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全部“进厅”办理,开通“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年减免企业收费20多亿元。 

  沈阳搭建平台、扶持企业,2015年三生制药、桃李面包等18家企业在港交所、上交所和新三板上市、挂牌;全市新增贷款突破1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2.8%。 

  沈阳紧抓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契机,努力打造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重大创新需求,强化科技计划支撑引领,部署了139个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其中,用于集中支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等的项目和资金,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总数的41%和70%。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新型服务业态蓬勃发展。沈阳牢牢抓住新兴产业,大力实施IC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每年统筹1亿元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对研发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设立科技促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组建规模2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 

  转型升级  提升竞争力 

  沈阳号称“共和国装备部”,装备制造业是沈阳的品牌、沈阳的根,是沈阳安身立命之所在。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分量更重、作用更大。“装备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2%,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 

  沈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沈阳“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实施制造业智能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千名企业家进行智能制造专题培训,100户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智能改造升级,首批20户示范企业完成咨询诊断和解决方案编制。 

  偌大车间,只有一名工程师。他输入指令,“机器人”各司其职:取货、搬运、装配、检测、成品入库……在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无人工厂”里,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成为现实。沈阳大力发展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航空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业务收入实现55亿元,增长30%。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全年预计完成业务收入1650亿元,同比增长10%。东软医疗推出我国第一台具自主知识产权的128层CT,首批128层CT出口国际市场,代表中国智造进军国际高端CT市场竞争行列。 

  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沈阳最具核心竞争力主导产业。沈鼓集团研发出国内首台10万立方米空分压缩机组,AP1000核主泵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首款锐翔电动轻型飞机批量生产,沈阳机床集团I5智能机床销量4800台,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高端产品产值占60%以上。一大批代表中国装备最高水平的成果产业化。 

  在国内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沈阳北方重工、特变电沈变集团等企业,借力“一带一路”,积极走出去。沈阳企业在印度、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项目基地。2015年8月,北方重工集团与土耳其一家企业签订了36亿元人民币的总承包合同,三年内在土耳其乌萨克省贝勒翰地区开工建设两条日产6700吨、年产达5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分析经济发展的实与稳,可看看先行指标。”沈阳市发改委副巡视员陆兵说,去年沈阳用电量增长3.7%,货运量增长5.9%。着眼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去年沈阳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升至47.5%。一般预算收入虽有下降,但这是在减少3/4土地供应前提下产生的,财政基本摆脱了土地依赖。 

  2015年沈阳经济结构变化喜人,服务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用电分析显示,沈阳三次产业和工业用电均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三产领先二产6个多百分点,用电占比接近一半。”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网沈阳供电公司总经理牟景旭说,这折射出沈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高度重视,2月初,《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下发,吹响了东北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号角。2月14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沈阳市委就召开常委扩大会,学习文件,部署贯彻意见。 

  “若干意见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老工业基地的亲切关怀。”曾维说,“在新一轮振兴中,沈阳会继续当先锋打头阵,我们有信心经过若干年奋斗,实现沈阳的全面振兴,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把沈阳建设成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沈阳,振兴前景会更好!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6-03-03 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