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中国网(2016.02.24):“潜龙2号”将踏上“崎岖”的印度洋中脊完成二、三阶段海试

撰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2-25

  中国网讯(记者 舒珺 葛蕾)在远离大陆、远离祖国的西南印度洋的洋底海域,有一片国际海底管理局与中国签订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对蕴藏在大洋深处的丰富资源愈加渴望,深海AUV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即将到来的大洋40航次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张恺高工将随“向阳红10号”船,带领组建好的应用团队完成“潜龙2号”在印度洋的试验作业任务。 

  记者了解到,在之前的南海海试中,“潜龙2号”以98.01分的高分通过专家组评审,然而南海地形较为平坦,针对印度洋中脊的复杂地形专门设计的各类避碰装备无法“大显身手”,而大洋40航次的前两个航段,是专门为“潜龙2号”进行印度洋深海海试设置的航次,这在我们国家尚属首次。为此,中国网记者赶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对张恺进行了独家专访。 

  “人机搭配 干活不累” 

  “潜龙2号”是针对多金属硫化物区域设计的深海AUV,它携带了囊括声学探测器、照相机、磁力仪和多种用于多金属硫化物区域探测的传感器。在利用声学探测器对海底地形进行全方位覆盖测量的同时可以利用潜器自带的磁力、温度、浊度等传感器进行热液区的调查,包括热液异常调查、热液喷口位置及硫化物的矿藏区域调查;光学探测器由于它离海底五米高度的探测要求,只能做小范围的全覆盖调查,例如硫化物区域喷口的位置、附近生物等精细调查,便需要光学探测器拍出照片,一目了然。 

  通过潜器自带传感器分辨出温度、浊度、甲烷等方面的异常,进一步缩小范围精细探测,记录在潜器自身,随后通过下载潜器上的数据来分析的调查思路也被应用于“潜龙2号”。 

  “‘潜龙2号’在南海海试时最大续航力为31小时”,张恺告诉记者,“如果各项探测设备达到全部开启的状态,按照1.5节的速度连续航行作业,在水下梳形搜索或扇形搜索23、24个小时没有问题”。在“潜龙2号”下水航行之前,科学家会提前把他的路径规划好,潜器在进行近底航行时会按照设定好的路径作业,此时船上的人可以通过声学联系,跟踪、确保潜器在水下按照设计测线进行探测,实时掌握潜器的经纬度与位置并传输回船上。当潜器脱离了预设测线,科学家设置了一个应急处置——“抛载上浮”。 

  “潜龙2号”的本身是带压载体的,可以在水下控制离底150米进行航行调查,调查完成后通过声学指令进行沟通,抛掉载体迅速上浮,继而进行软件等方面的设置,以便进行下一次的下潜活动。此外,由于航段作业时间有限,潜器回收之后需要立即换下电池,在换电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次完全的检查。时间的紧迫决定了工作的强度,“睡觉不用想,确定设备状态正常了才能睡觉,船上的作业都是这样”,张恺说。 

  目前来说,应用团队操作“潜龙2号”进行下潜勘探使用的部分,随着应用的推移,应用团队也会增加故障的检修工作。潜器出海前的准备、回来的检查工作目前都是交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完成,海洋二所和沈自所共同完成潜器的布放、路线设计和潜器的调查设计。 

  “潜龙2号”印度洋海试的“绝无仅有” 

  对于一次大洋航次而言,40天是一个航段正常的工作期限,在这个期限中,可以为搭载设备预留几个位置是正常的事情。自2001年进入海洋二所,张恺在15年的时间内出海了15次,主要任务是配合光学探测器对结核区进行调查,在张恺看来,像大洋40航次一样,把两个航段都留给“潜龙2号”进行“验收试验”、“应用性试验”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 

  大洋40航次的第一航段属于海试航段,863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要求“潜龙2号”的声学探测、光学探测、异常探测在硫化物区应用方面进行试验,所以40航次的第一航段给“潜龙2号”安排了8次下潜任务。第一航段的海试完成便代表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2号”)海上验收通过,可以进行第二航段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潜龙2号”也需要完成6次下潜任务,按照1.5节的速度,每次24小时探测1个区块,按照一定的间隔扫描完6个区块的地形地貌和异常探测作业。 

  在之前的“潜龙1号”海试及应用中,张恺是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在他看来,“潜龙1号”及“潜龙2号”所做的大部分主体工作是一样的,水下自主航行、声学探测、光学探测等工作内容基本一致,然而考虑到海底地形的复杂性及探测目标的不同,“潜龙2号”比“潜龙1号”多了一个磁力仪探测传感器及甲烷探测传感器,对于避碰的要求也会高很多。 

  对张恺而言,我国的部分深海装备与国外水平比较接近,例如电视抓斗、光学深拖等;即便是国外出现的新型装备,只要条件达到,我国均可进行制造。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如何能在耐压材料、传感器精度上进行提高;如何能令潜器下潜地更深;如何能保持在海中连续作业,将是未来我国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发展的趋势和指向。争取把海洋装备技术发展到与陆地装备看齐,争取把摄像头照相机、传感器等常规装备国产化将会有效减少国家的投入。 

  “处江湖之远也忧其民” 

  15年的出海生涯,让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张恺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即便如此,有几次大洋科考经历依然令他难忘。2003年的时候,中国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当时的张恺正在太平洋做结壳调查,待他靠港归来,由于其他交换人员无法达到非典型性肺炎控制的要求,他只得再跟着刚回来的远洋科考船再度出发,如此往复,竟一连在海上呆了8个月的时光。这8个月的寂寥与煎熬不言而喻。(我记得船并没有靠港,只是上船人员专门进行了隔离,由于人手有限,你们继续留在船上) 

  这仍不是最严重的。2008年5月,四川爆发了“汶川大地震”,地震期间正好是科考船靠港之时,船上的电视转播了央视几个频道的信号,张恺他们得知那时的四川惨状,而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大家吃着吃着就都不说话了,只能发邮件告诉家人,能捐的尽量捐”,这种心酸却无力的感觉,令张恺难忘。 

  海上的生活除了调查研究,无聊的时光也有很多。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组织一些钓鱼、乒乓球、健身等活动,散散步、炒炒鱿鱼,丰富一些课余生活。广袤的大海给了他们无垠的胸襟,笔者期待,即将踏上大洋40航次旅程的张恺,带着应用团队,顺利的完成“潜龙2号”的二、三阶段海试,并成功协助完成海底热液硫化物区域合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