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中国科学报(2015.07.06):院企合作落地菏泽

撰稿: 办公室、科技合作处 发布时间:2015-07-08

  

  山东省—中科院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现场

  山东属于三个医药大省之一,国内制药企业的多数产品靠仿制,但国家鼓励创新,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实现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变。

  “山东是医药行业大省,在国内医药行业具有重要地位,沈阳分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围绕山东省医药行业的需求开展合作。”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以下简称山东中心)主任马越红日前在“中科院—山东省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上致辞表示。

  由山东省科技厅、中科院沈阳分院、菏泽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科院—山东省医药技术论坛暨专题技术对接会日前在山东菏泽举办。中科院12家科研单位专家代表40余人与300多位地方企业代表齐聚菏泽,共同推进医药产业的院地合作。

   构建对接平台 

  近年来,菏泽市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产业主要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全山东省前列,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8.9亿元,列全省第一位。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菏泽市盈利水平最高、效益最优、发展前景最好、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一大主导产业。

  “我们企业面临传统产品升级的问题,传统产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有了一定的保障,如果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市场需求上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来自菏泽本地的医疗器械企业代表程光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这种对接活动,研究所的成果是有的,企业其实是急需的,但企业不了解这些信息,可能还在投入人力物力去作这个研究。可是企业没有这么高端的人才,所以作的这种初步研究,往往是研究所已经早就研究出来的。”在山东中心的牵线下,很多山东企业的科技需求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满足。

  此次对接会,在山东中心的推动下,中科院医药技术领域的研究所重点围绕医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带来了科技成果与合作项目308项,涉及药物研发、药物制备、药物规模化生产及成套设备、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多类技术成果的特点、技术先进性与研发阶段、应用领域与实例、产业化前景及可行的合作方式等。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沈敬山看来,山东属于三个医药大省之一,国内的制药企业多数产品靠仿制,但国家鼓励创新,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实现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变。“创新必须要作,我们研究所也需要把想法落实。”

  打造创新平台 

  多年来,山东中心将落实中科院和山东省全面科技合作为己任,以解决山东省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为中科院成果到山东省转化搭建对接平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开发到产业化转化,形成一整套研发产业相结合的链条,助力山东省产业提质增效。

  实际上,在2010年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技厅会同威海市政府和威高集团共同签署的“中科院—威高计划”框架协议,作为政产研合作的新范例,就已经开创了院地合作的新模式。

  中科院沈阳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山东中心副主任王东升告诉记者,“中科院—威高计划”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达3000万元,旨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面向医疗领域的科技前沿,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连接整合中科院资源面向医疗领域的科技前沿展开科研。

  “‘中科院—威高计划’实施5年以来,共征集了300多个项目,立项27项,有多个产业化项目已经有过亿的产值。”王东升介绍说。

  在专业人士看来,“中科院—威高计划”是探索中科院与政府、民营企业政产研合作的新尝试,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开创了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及威高集团四方共同出资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先例。

  “我们坚持实施的两头放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游放开,中科院以外的单位也可以申报计划项目,可以更好地挖掘项目资源;下游也放开,通过计划征集到的,但未被威高集团承接的中科院项目向其他企业开放。”王东升告诉记者,“由支持项目到支持团队,根据企业提出的解决方案、研究计划、目标结果筛选研发团队,共建研发中心或研发平台形式推进,建立一支更稳定的核心团队,来服务于产业链。”

  目前,“中科院—威高计划”已经形成指南发布、项目征集、专家评审、立项跟踪、项目实施、产业化等程序化运作,最终范围将逐步扩大辐射至整个山东省。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7-06 第6版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