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深海滑翔机在南海顺利完成了中期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首次突破1000米。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俞建成,揭秘深海滑翔机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深海滑翔机将成为海洋健康检查员
此次中期海上试验项目包括单周期滑翔试验、多周期连续滑翔试验和长航程试验。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深海滑翔机顺利完成了所有试验项目,在海上累计工作16天、完成了102个1000米潜深的滑翔剖面观测、航行了近500公里。
自主研发的深海滑翔机曾被誉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重大成果,它究竟为何如此重要,为何总能牵动科学家的心?
俞建成介绍,深海滑翔机依靠自身携带的油囊提供滑翔动力,当油囊中的油排到滑翔机机体内时,皮囊瘪下去,滑翔机的浮力就减少,滑翔机就能够在海中下潜。当滑翔机机体内的油排到皮囊时,皮囊鼓起,滑翔机的浮力就增加,滑翔机就能在海中上浮。由于它没有螺旋桨,工作时基本保持静音状态,对环境干扰小,是一款理想的海洋环境观测设备。
深海滑翔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赤潮监控、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底生物考察领域。深海滑翔机可以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在深海中采集不同的海水参数,探测海洋环境是否健康。由于它可以长时间在深海工作,如海水温度、海水盐度等,都可以为人类采集连续可靠的数据资料。
下潜更深的滑翔机已在研发中
千米以下的深海压力有多大呢?俞建成说,1000米深海下大约是100个大气压,相当于陆地大气压强的100倍。由于滑翔机主体抗压承受力的原因,前年深海滑翔机突破了800米,去年突破了900米,今年才突破了1000米,达到了目前国际上常态深海滑翔机的平均标准。
俞建成介绍,深海滑翔机的操控主要是卫星控制。无论是滑翔机把水下采集到的数据传回地面,还是地面向滑翔机发送新任务指令,基本依靠卫星来传输信号。“控制人员不用坐在海边,即使在远隔万里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办公室里也能够轻松完成。”
那么1000米是否是深海滑翔机下潜的极限呢?俞建成解释,“下一代滑翔机已经在研发中,成功后可以下潜得更深。”
为何国产水下机器人深海测试总选南海?
为什么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深海测试地点总会选择南海而非距离沈阳更近的渤海、黄海或东海呢?
俞建成称,实验地点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南海的深度足够深,而离我们更近的其他三个海深度不够。
距离辽宁最近的渤海和黄海,海底多为淤泥质,有利于产生类似大连港一样的天然良港,不过海底较为平缓,海洋深度也比较浅。
南海海底绝大多数是岩石质地,深度较深,海底环境较为复杂,海沟等环境较多,因此我国生产的水下机器人实验地点总是选在南海。
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康馨月
传媒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