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及以前

辽宁日报(2013.11.13):“潜龙一号”——从“技术成熟”走向“实用成熟”

撰稿: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1-15

  从“技术成熟”走向“实用成熟” 

    ——访“潜龙一号”沈阳自动化所海试人员 

  “这次‘潜龙一号’大洋应用性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已经由技术成熟阶段进入实用成熟阶段,它是我国深海探测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11月12日,我国6000米AUV最早研发者之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

  6000米AUV项目(“潜龙一号”)是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项目之一,主要完成对太平洋底多金属结核的调查任务,探测海底现场海洋要素,为资源储量和商业开采价值提供依据。

  刘健介绍,与人们熟知的“蛟龙号”一样,“潜龙一号”是我国大洋勘探领域“龙家族”中的三大成员之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承担了潜水器主要的本体结构、控制系统、导航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工作。区别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海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潜龙一号”潜水器的智能化水平更高,“水下机器人”的特征更明显,其智能控制系统让它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导航、自主作业以及自我保护。

  今年9月30日,“潜龙一号”随“海洋六号”科考船抵达作业区,在总设计师徐会希、副总设计师刘铁军的带领下,试验团队圆满完成了试验性应用任务。“潜龙一号”共进行了7次下潜,在5000多米我国多金属结核详细勘探区近海底潜行作业将近30小时,完成声学等探测92.1公里,探明33平方公里海底精细地貌,设备性能得到了全面检验,实现了6000米AUV的首次应用。

  “‘潜龙一号’有点像空中的无人机,它在水下可以完全自主控制、自主导航和自主监控,如果遇到危险,它可通过抛载上浮实现自我保护。”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潜龙一号’总设计师徐会希向记者介绍,试验中,‘潜龙一号’从开始的无动力下潜、定深悬停、到正式作业的定高自主潜行、自主组合导航等,均进展顺利,性能稳定正常。试验期间,“潜龙一号”还成功尝试了在4级海风情况、夜间情况下的布放与回收。

  不仅如此,“潜龙一号”此次大洋试验还实现了“人不下艇”的安全回收。“潜器的回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往我们回收需要人下到小艇上,然后蛙人入水进行钩挂,有一定的危险性。‘潜龙一号’的回收技术则更加安全和可靠。”徐会希介绍。此外,人机界面更加友好、自主路径规划技术更强也都标志着“潜龙一号”实用应用的成熟。

  刘健介绍,由于特有的近海底作业优势,应用AUV在深海进行资源大面积探测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潜龙一号’是我国勘探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最重要的设备,有能力完成对全球97%海域的探测。未来‘潜龙一号’还将承担更多的探测任务,在我国未来的海洋开发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

  记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