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
您当前的位置 :

  430日,中国近海观测网络东海站06号综合观测研究浮标系统顺利完成大修工作,并重新布放进入新一轮观测周期。  

  经过前期详细论证,浮标大修工作自1月下旬正式启动。技术人员成功进行了浮标的回收工作,并与浮标研制单位和标体维修船厂根据浮标实际状况确定了大修方案,历时两个月完成了浮标主体的大修工作。技术人员在完成浮标现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集成、联调后,分别进行了岸上拷机和水上拷机。   

  429日,工程船拖带完成大修并测试完毕的东海站06号浮标起航,经过近24小时的航行顺利抵达预定布放海域。技术人员经过焊接锚链、浮标释放、锚系舒展、抓力锚释放、观测设备固定等一系列规范程序操作,06号浮标与43014:24分顺利布放就位。  

  东海站06号浮标自布放以来经历两次大修,在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同时,实现了部分观测功能升级,可以进行气象、水文和部分水质(温度、盐度、浊度、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的实时观测,有效获取目标海域的长周期连续观测数据。 

   

                              工程船只拖带浮标              锚系入水               浮标布放到位        

  附:东海站06号浮标2012-2015观测周期主要概况简介  

  1. 主要概况

  运行时间:201210月~20161  

  观测参数:水文(波浪、海流)、水质(水温、盐度、浊度、叶绿素)和气象(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能见度)  

  观测频率:1/30分钟;  

  数据有效率:>95%  

  数据量:自201210月布放至201601月回收,06号浮标第二观测周期共在位运行39个月,浮标整体运行稳定,因传感器故障和电压异常等原因,导致各观测参数的数据量有差异,最终获得有效数据41万组。  

  维护情况:为了保障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系统稳定的获取有效数据,自2001210月完成大修布放至20161月第二次回收期间,根据浮标系统的运行状态,共进行了11次的现场维护。维护内容主要包括供电系统、通信系统水下传感器附着生物的清理工作。  

  2. 极端天气数据情况举例  

  20157月,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系统经受住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强热带风暴级)的考验,并成功地全过程实时记录了“灿鸿”移动过程中的风、波浪和环境参数的变化等情况。  

  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具有“强度大、生命史长、体积庞大”等特点,于630日生成,74日晚上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77日凌晨由强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台风级,并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加强;9日进入东海东南部海域,最强可达超强台风级;711日下午1640分左右,“灿鸿”在舟山朱家尖登陆,中心风速达14级。  

  由于台风“灿鸿”移动中心恰好经过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布放点,导致浮标系统整体出现一定移位(1.9海里),且浮标的移位方向与台风路径一致。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系统在如此恶劣的海况条件下,除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一直稳定运行,还获取了大量有效的台风移动过程中的实时观测数据。台风“灿鸿”期间,06号浮标测得最大阵风36.7m/s,达到12级,最大波高12.5米,最低气压968.0hPa,为气象监控和台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基础数据。  

  3.创新性试验和服务于科研情况  

  为满足重大海洋科技项目对定点海域长期剖面水体观测数据需求,自20141019日至20151128日,在近海观测网络东海站06号(直径10米)综合海洋观测研究浮标上进行垂直剖面水体传感器布放、数据采集以及数据传输系统的试验,试验主要包括仪器备试验和通讯线缆试验。由潜水员将3套自容式传感器组分别安装于水深10m20m30m处的浮标锚链上,进行水体垂直剖面参数的定点连续观测,剖面观测参数有水温、盐度、深度、浊度、叶绿素和溶解氧;同时沿锚链垂直布设两种类型(多芯缆和铠装缆)的数据传输缆,用于垂直剖面实时传输方式可行性验证。根据天气和海况情况,技术人员每隔1至2个月进行一次传感器回收和数据采集,并布放新的传感器组,同时检查传感器、夹具和线缆的使用状况。此次试验成功获取到连续13个月、共计518万条的垂直剖面观测数据,为我国东海海域垂直剖面观测周期序列之最,也为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广泛开展垂直剖面观测系统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东海站06号浮标第二观测周期共运行39个月,所获得的高质量长序列基础海洋观测数据,为海洋科学研究5个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近30余个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提供了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撑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效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