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中期总结会在北京举行。科技部基础司沈建磊处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张鸿翔处长、中国重大科技任务局任小波处长、项目专家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以及项目外同行专家出席会议。
沈建磊处长、张鸿翔处长分别致辞,王凡研究员汇报了项目总体情况和研究进展。
项目组发现了NEC分叉纬度的不规则年变化以及发现菲律宾海域的半年变化,揭示了西太平洋表层NECC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不同类型ENSO事件的响应;发现并命名了热带北太平洋环流中的热带次表层水(TSSW),发现了热带-热带外次表层年际变化信号的内部通道,初步探讨了热带太平洋表层与次表层之间的水交换;利用ROMS-SWAN模式耦合和湍流大涡模拟两种模式工具,研究了Langmuir环流、波浪破碎、地转等对海洋上层混合的影响;定量给出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温盐三维结构的季节变化,与El Ni o的关系,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混合层内盐度收支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率特征;给出了盐度收支的年际变化与ENSO信号、障碍层、赤道盐度锋以及热收支之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利用观测海区CTD资料获得湍流混合特征的新估算方法;在暖池变异的相关研究中,重点考察暖池热含量的变异情况,基本确定了热含量指标在寻求暖池变异影响我国季节气候异常的前期预测信号中的优越性。
在El Ni o的相关研究中,项目组深入研究了两类El Ni o及其不同的气候效应;在El Ni o可预报性方面成功模拟出中太平洋El Ni o事件,并且分析了2011年发生的难以预报的“二次探底”中太平洋La Nina事件的一个准确预报,同时发现了太平洋经向模态对两类El Ni o事件有不同的前兆效应。在模式发展方面,科研人员建立了暖池海域高分辨率嵌套海洋数值模式以及一个包含盐度和淡水通量为变量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气耦合模式;所发展的包含盐度的中等复杂程度海气耦合模式具有创新性;提出的CNOP方法已在传统型El Ni o可预报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项目组共发表论文67篇,其中由项目作为第一第二资助发表的SCI论文共40篇,包括国际SCI论文23篇,国内SCI论文17篇;出版了《ENSO与海洋环境和中国气候异常》(陈永利、赵永平、王凡,2013,科学出版社)和《亚印太海气界面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陈锦年、王宏娜、左涛、何宜军,2013,海洋出版社)两本专著;发布了“全球海洋XBT订正资料”和“印-太海洋热通量数据产品”两项数据共享产品,同时培养博士后7人,毕业博士11人,毕业硕士17人。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凡研究员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穆穆院士和王凡研究员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进行报告,各课题也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的专家们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活动。
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报告了承担课题的情况并进行答辩,黄荣辉院士、胡敦欣院士等专家对项目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和评议。与会专家对项目肯研究成果和工作状态表示肯定,认为各课题间融合较好,完成了既定研究任务。,专家同时建议,项目成果应该进一步提炼亮点,突出创新点,并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作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