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
您当前的位置 :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年度学术会议在青岛举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5个单位的30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上,项目负责人胡敦欣院士对项目启动以来进展概况做了报告。项目针对两个核心问题——建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三维理论框架和在棉兰老以东近万米海域释放测流潜标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并派人专访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学习深海潜标技术;以该项目和其他项目为基础,在国际上推动我国提出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计划。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年度执行情况,18名课题组成员做了学术报告,展示了各课题初步研究成果。项目在搜集数据资料、建立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建立数学理论模式和环流特征、变化规律与机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项目通过合作获得了JAMSTEC地球模拟器的高分辨率(1/100x1/100,54层)海洋模拟得到的OFES 50年时间序列在项目关键海域的资料;建立了一个准全球HYCOM模式,经调试运行,积分了50年,结果表明,其模拟结果与OFES数据结合分析,揭示了北赤道流(NEC)分叉和棉兰老海流(MC)与新几内亚沿岸流(NGCC)交汇的某些规律;对西边界环流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其季节-年代际的一些变化规律,特别是揭示了NEC、MC、黑潮都具有逐渐减弱的趋势。项目还构建了关于NEC分叉和MC/NGCC交汇的数学理论模型,提出了棉兰老潜流(MUC)的斜压共振机制。开展了西太平洋海域水团交错的盐指混合机制、湍流混合及盐指混合过程和机制、内波破碎判据和湍流混合参数化模型研究,通过西太平洋暖池及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评估了其对暖池的模拟能力,并提出了暖池对淡水强迫响应的海-气耦合动力学框架,分析了热带太平洋近三十年来海温变化趋势的机制,并利用一种新的方法研究了ENSO预报问题,初步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这些初步结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最终获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基础。

会议还就项目两大难点问题——太平洋西边界环流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海潜标的布放实施计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各课题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构建环流系统理论框架和成功释放深海潜标的前提。

最后,胡敦欣院士就项目和各个课题的进展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