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洋所刘建国研究员等科技人员通过重演性实验并结合长期测定数据,初步探明了导致今年夏季长心卡帕藻(俗称麒麟菜)大规模爆发病害死亡的原因,并在良种选育和种苗培育新途径方面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热带海域栽培的麒麟菜藻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生物资源,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我国海南是国际上麒麟菜主要栽培国。卡拉胶具有凝胶、保水、增稠和助悬特性,是重要的食用和化工原料,在食品工业、医药、纺织、化妆品、橡胶产品以及胶粘剂等近百种产品中有广泛应用,其中在火腿肠、果冻、奶制品和冰淇淋等食品加工业中属于必需品,且有其它食用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用量非常大。
我国唯一人工栽培的麒麟菜为长心卡帕藻,由海洋所老一辈科学家从菲律宾引进的野生种,可生产 -型卡拉胶。原引进藻种数量少、物种相对单一,随着栽培过程中有限的多样性逐渐丢失,加之长期营养繁殖导致该藻生命力出现下降,生长速率逐渐减慢,种质退化明显。
2008年夏季,在菲律宾和我国已栽培多年的长心卡帕藻先后大规模爆发冰样白化病,种菜几乎全部腐烂死亡,造成苗源严重匮乏,市场价格飞涨数倍,国内外原料供应发生断货现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估计十几亿元,并影响数万沿海菜农的正常工作生活,间接影响到国际卡拉胶生产和食品制造加工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海洋公益专项资助下,刘建国研究员、林伟博士及研究生庞通等研究人员结合长期实地检测数据,对比气象(如光照、降雨和蒸发量)、水文(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酸碱度、无机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等指标变化,逐一统计分析和排查,并经过人工培养重演实验不断验证,探明了导致长心卡帕藻大规模爆发冰样白化病害发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诱因。
刘建国研究员还成功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巴厘岛等多个海区采集并引进了十多个性状不同的热带产胶海藻株系。海区栽培对比试验表明:上述从印度尼西亚引进株系的抗病能力不同程度地强于原产菲律宾的海菜,其中株系5号差异最明显、抗病力最强,没有出现任何冰样白化病,株系4、6和11号抗病能力次之,只有10%左右的藻体出现少量症状,其它株系发病率也较轻。即使在菲律宾海菜大规模爆发病死亡期间,新引进的热带产胶海藻株系仍然维持不同程度的生长,其中株系5、4、6和11号藻体坚硬、粗壮、生长迅速,日比生长速率维持在7~9%,最高达到10.9%,不足1周时间生物量就可以增加1倍。
另外,课题组新近通过四分孢子途径人工培育种苗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多批次成功地采集到四分孢子,而且获得了有效诱导孢子萌发和快速生长的技术方法,培育的幼苗藻体健壮、色泽深。
海洋所上述研究工作不仅有望为我国热带产胶海菜栽培提供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和优质苗源,而且为生产不同化学结构性能的卡拉胶产品提供了可能性,也对恢复甚至推动热带产胶海菜栽培产业向更高层次开拓发展奠定了物种基础。目前海洋所开展的该项研究已经引起海南地方政府、水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视,也得到了当地菜农的欢迎和支持。(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