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土地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高效盐土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于日前顺利通过了中期现场验收。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局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王大生主任、孙永溪,海洋研究所科技处尹宏、王利民等有关部门领导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
课题负责人邢军武汇报了两年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项目进展。截至到2008年,课题组已经顺利完成了预定的阶段指标,取得了多项成果,已经申报发明专利2项,待申报2项。特别在碱蓬新品种培育和种源繁育方面获得重要进展。通过连续选育,将碱蓬成功的分成了油料和蔬菜两个系列。建立了中科碱蓬油料1号和2号两个品系,碱蓬油料1号在表土盐度2%的盐碱地,其种子产量达到亩产300公斤。植株高度达到2.5米,单株覆盖半径0.6米。碱蓬油料2号可以在表土盐度5%的盐碱地亩产达到110公斤。建立了中科碱蓬蔬菜1号,在盐度2%的盐碱地,亩产鲜菜达到2500公斤。碱蓬食品添加剂研发及其专用种苗技术已经与企业签订转化合同。企业第一批10万元经费已于2008年5月到位。同时,在盐碱荒漠的植被修复和重建方面,课题组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种源繁育规模化种植生产面积达到500亩,荒漠修复面积1000亩。
王大生主任对课题组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国家土地安全、能源、产业化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发表了讲话,对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做了指示。会后,课题负责人邢军武向院农办提交了新研发的高附加值产品样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国内外最早进行盐生植物作物化筛选、人工栽培与产品开发研究的单位之一,是碱蓬的作物化的发源地,也是盐碱农业及其产业技术的原始创新单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邢军武开始对碱蓬的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碱蓬的作物化,实现了盐碱环境的直接农业利用。同时,通过在盐碱荒漠建立碱蓬等盐生植被,控制和消除盐碱尘暴,奠定了荒漠盐碱环境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而通过在盐碱荒地种植碱蓬等盐生植物,可以在耕地之外,利用广袤的盐碱荒滩提供充足的生物质能源,有效解决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争地的矛盾。本课题获得的不同性状的优良种质品系及其种源繁育技术、栽培技术,将为盐碱农业产业和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以及生物能源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海洋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