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沈阳分院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两项。其中,海洋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俞志明研究员领衔完成的项目“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沈阳生态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朱教君研究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东北东部山区森林保育与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项目方面,在全球近海环境中,众多例子显示,赤潮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近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食用水产品的安全健康以及海洋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危及滨海核电安全,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理论上,赤潮应急处置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进行,但分别存在“难、禁、慢”等瓶颈问题,不满足“可大规模应用、无二次污染、见效快”的基本原则。因此,赤潮应急处置成为海洋科学领域中一个国际难题。“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项目首创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解决了国际上赤潮治理长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海洋环保领域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成果已在我国近海从南到北20多个水域大规模应用,成功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重大外事活动、国内外重要赛事及旅游和养殖等相关水域的水环境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该技术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得到推广应用,被誉为“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为国内外近海生态灾害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项目负责人俞志明研究员
“东北东部山区森林保育与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项目方面,东北东部山区森林是国家“两屏三带”中唯一森林带的主体,因长期高强度人为干扰,森林资源锐减、质量严重下降,在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背景下,为提升森林质量与功能,实现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围绕森林保育和林下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朱教君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在森林保育机制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首先,创建了量化林分垂直结构/林窗立体结构新方法,为结构调控提供基准参数与技术;其次,阐明了森林干扰过程及形成林窗对更新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主要树种更新的关键技术;第三,基于森林凋落物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研究,揭示了次生林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凋落物机制,构建了森林生产力提高和生态功能维持/提升的关键技术。此外,基于透光分层疏透度调控、光指数调控、凋落物保护等技术,集成创建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并推广了林下参、山野菜、林蛙三个林下经济致富项目,形成了森林保育与林下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范式,实现了森林保护与林农致富双赢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据统计,该项目已使5.1万林农脱贫致富。
“东北东部山区森林保育与林下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项目负责人朱教君研究员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授予10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