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中科院海洋所 獐子岛渔业 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联合组建。成立两年来,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各项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一些标志性成果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作用得到初步显现。

一、建立健全了所企合作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联合实验室的近期工作目标是紧密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解决企业急需的关键支撑技术和保障手段;以海洋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为能力支撑,以院企合作的方式构建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系统;通过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为海洋生态养殖产业升级和环境友好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此目标的导引下,包括确立了依托于建设单位,由建设双方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成立了联合实验室的行政管理机构-理事会和学术领导机构-科学技术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了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的联合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在海洋所园区内建设了实验室等。

二、通过院企合作方式建立的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正为黄海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系统的五套浮标系统已于2009年6月6日全部完成布放,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由主观测系统、应急保障观测系统和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断面调查等组成,主观测系统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一套3米综合观测研究浮标系统,三套2米常规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其中一套配置波浪传感器)和一套2米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及三套组合潜标系统。目前浮标观测数据发送系统和岸基数据接收系统工作正常。观测数据会经科研人员初步处理,已获得一些重要发现,为北黄海(獐子岛)海域观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为黄海海洋科学研究、区域经济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数据产品支持。

三、联合实验室第一批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取得了良好进展,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6月,由獐子岛提供450万元研究经费的联合实验室第一批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开始实施,“獐子岛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评价与预警预报体系研究”、“虾夷扇贝亲本保育与遗传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虾夷扇贝种质改良与增养殖病害防治关键技术”、“海珍品养殖环境调控与节能减排设施的工程优化”等4项课题均获得良好进展。初步查明了獐子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现海区营养盐主要受黄海冷水团、降雨的影响,在獐子岛海域新发现了大量胶质生物和特异性的纤毛虫集中分布;虾夷扇贝亲本保育与遗传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已在獐子岛渔业今年的生产育苗中得到初步应用,对生产中的亲贝进行净化处理后育苗,取得较高的苗种育成率;经过5代选择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保持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近交效应,“海大金贝”已获得新品种证书;开展了海珍品养殖环境调控的生产应用,促进了企业的节能减排。2009年度獐子岛渔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0%,海洋牧场开发突破1000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生态养殖,企业获得了国家创新型示范、中国营销标杆企业和中国食品产业标杆企业等称号。

四、积极开展大连原油泄露事故海洋环境应急调查与研究工作

大连溢油灾害发生后,马上成立了以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实验室主任张国范为组长、所长助理王凡为副组长的“中科院海洋所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调查科技工作组”,工作组由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紧急动员19名科技人员和观测采样设备于2010年7月23日奔赴大连,于25-29日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海洋环境应急调查,获得了大量海洋动力、化学、生物、生态、地质环境资料和样品,现已进入室内分析、测试和模拟研究阶段。为了评价溢油对獐子岛海域养殖贝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獐子岛及其邻近海域环境评价与预警预报体系研究”课题组人员加大了对獐子岛海域的生物样品和水样的取样监测频率,及时向企业客观反映观测结果,协助企业应对风险。针对獐子岛渔业贝类加工的重要生产地金贝广场周边的海水可能受到溢油污染的情况,“海珍品养殖环境调控与节能减排设施的工程优化”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溢油事件发生后,立即赴现场和公司技术人员磋商,提出了通过循环利用养殖池排放水,减少对外源水需求,通过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装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技术方案和设计图纸,目前正在进一步落实中。同时,联合实验室还拟启动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原油泄露对海水养殖的影响研究,针对原油泄露对海水养殖生物生长与繁殖以及海水养殖生物品质的影响进行长期监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