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辽宁新闻4月13日电 (沈殿成) 4月初,辽宁铁岭昌图县亮中桥镇的农田里,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台免耕播种机在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施肥作业,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正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张旭东研究员、解宏图副研究员,和省县两级的农业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技术人员一边查看土壤墒情,一边商讨2020年合作社的春耕工作。
秸秆全还田,保水又保土
没有了传统耕作秸秆清理、旋耕起垄,保护性耕作的农田上,均匀覆盖着去年玉米秸秆,这就是秸秆还田。解宏图副研究员介绍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保护生态、节本增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有关科研和推广单位合作,经过十多年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农机配套体系。”
张旭东研究员向记者普及了秸秆覆盖免耕具有四大好处:一是抗旱保墒,相当于增加40-50mm降水,这在十年九春寒的辽宁极为宝贵;二是增加土壤养分,经测算,秸秆还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1%左右,还可以增加氮磷钾等养分;三是保护环境和土壤,减少农田扬沙,减少土壤水蚀风蚀,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四是减肥增产,该技术可减少化肥使用20%-25%、人工投入30%,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粮食稳定增产5-10%。”
国家大计划,专家助推广
为遏制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保护性利用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的重要指示,2019年胡春华副总理2次考察中科院沈阳生态所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国家最近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0年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计划达到800万亩,其中昌图县要完成115万亩。
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创单位,沈阳生态所的科学家2012年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与盛铁雍合作进行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一举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比传统模式优势明显,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合作社有了底气,购置多台免耕机具,在耕种的农田上全面采用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远近闻名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点。
盛铁雍说:“2012年没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前,秸秆处理对我们是一个大问题,不敢多包地。直到采用了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的新技术,有能力大规模包地,新技术出苗效果好,每亩成本降低100多元,产量也增加了。像我新买的4行免耕播种机,一季能作业3000亩,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技术送下乡,论文写地头
好技术必须走进农村,服务农民。解宏图副研究员说:“我们起草了技术规范,建立了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网络,形成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还参与研发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具。”
从2010年起,张旭东研究员、解宏图副研究员等科学家走出实验田,每年用4个月行程近3000公里,跑遍东北玉米种植带61个示范基地,一市一县地授课推广、示范答疑,被称为“最美乡村科技工作者”,如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1500余万亩土地上成功应用。在辽宁,已建成6个核心示范区、2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直接推广和辐射面积600余万亩,覆盖整个辽宁玉米种植区。专家们表示,目前辽宁陆续开始春耕,他们有信心为各地落实保护性耕作任务目标献计献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