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来到所里之前,我脑海中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就是一个传奇。研究生毕业后,我带着崇敬和憧憬,坚定地报考了化物所。在得知考上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就这样,1998年我走入了心中的这个“传奇”,开始了20年的求学和工作生涯。

  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

  初到化物所,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林励吾先生和王清遐先生的学生,进入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第八研究室做论文。这里诞生了中国炼油技术的多个“第一”,例如加氢异构裂化、长链烷烃脱氢、干气制乙苯等技术。初到这样一个研究室,我做每件事情都觉得神秘和新奇,而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这里的一切似乎很普通。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我逐渐明白,它的“传奇”所在就是身边那些做事“极度认真”的老师,他们的执着和勤奋,代表着化物所永远追求一流的精神和品格。

  那时,催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搭装置。搭装置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要求:加热的炉子要做得非常保温、恒温段要足够长、管线要绝对不漏气、压力表要做到绝对准确,等等。在这些要求下,我千辛万苦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将装置搭好了,请实验室负责工艺的老师检查,结果却被告知:装置不合要求,得拆掉重搭,主要原因是管线拉得不够直,有一个阀门一直露在外面,不合要求。

  尽管有些不情愿,我还是按照要求、在工艺老师的帮助下重新搭建了装置,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任务。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套漂漂亮亮的装置,这成为了陪伴我3年的得力助手。一位普通的工艺老师展现出的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精神,是我在化物所上的第一课。

  这种追求一流的化物所精神,我在科研论文撰写过程中体会更为深刻。记得当时我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我认认真真地查阅文献、总结分析数据,终于整理出了一篇文章,呈报给林先生和王先生两位导师审阅。导师作为领域内的泰斗,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却在非常忙的情况下多次与我讨论,先是帮我修改思路,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语言,改过多遍之后,又请精通英文的梁东白先生再次润色语言。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入所不久的学生的一篇普通论文,两位先生竟然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我的触动之大可想而知。先生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审阅论文时专注的神情、追求一流的态度,是我在化物所上的最感动、最难忘的一课。

  国际视野的科研理念

  毕业之后,我立志在期刊编辑岗位为科研成果交流工作作贡献,并有幸成为了所里的一名员工,担任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JNGC,《能源化学》的前身)的编辑。当时 JNGC 刚刚落户化物所,面临着稿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期刊按时出版是很困难的事情。

  就在这种情况下,期刊主编包信和院士以其前瞻视角以及国际化视野,对期刊进行了系列改革:明确期刊定位,跟踪前沿热点,精心策划栏目,严把文章质量,创造性地组建由时任国际催化委员会主席A. T. Bell 教授做共同主编的国际化编委会,从斯坦福大学聘请刚毕业的高材生到所全职工作,担任外文编辑,对期刊文章进行语言润色。同时,积极与爱思唯尔出版社开展合作,使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分享和交流。

  研究所各方面齐心协力,《催化学报》《色谱》两个中文期刊积累的丰富经验为JNGC提供了借鉴。胥诲熊研究员、王国祯编审、张乐沣研究员,他们对每一篇文章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时刻影响着编辑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化物所研究员徐奕德、王弘立、梁东白亲自为期刊审稿、润色,不放过每个数据、每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研究所为期刊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鼓励期刊自主发展;在期刊经费紧张的时候,多个研究组慷慨解囊,使期刊度过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并且越办越好。

  经过7年奋斗,2008年JNGC被SCI和EI收录,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正是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加上追求一流的精神和勇气,创造了期刊发展的奇迹。目前JNGC已经改刊名为JEC(《能源化学》),期刊前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也永不会停止。

  精益求精的科研管理

  2010年,我来到有着“光荣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在这里,我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对研究所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化物所追求一流的精神。

  每周一次的所长办公会,是研究所最重要的决策机制。每个班子成员不论多忙,都会自觉预留出周五上午的时间,一同商讨研究所的大事要事。会上严肃认真的讨论,体现了班子成员对身上肩负责任的尊重、对研究所发展的关切,背后也凝聚着所内各方人员对研究所事业发展的期许。

  在学委会这一研究所讨论学术问题的最高殿堂上,无论是德高望重的院士还是刚刚入所的年轻才俊,都会对他们所喜爱和尊重的科学问题毫无芥蒂地讨论,科学态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民主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

  每一次研究所工作会议,都是全所的一次盛会,是凝聚全所共识、共谋研究所发展的大会。参加会议人数多(已经超过600人)、会议日程安排多、会议时间长(1.5天)、日程满,但是全所参加人员热情高涨,每个流程都无缝对接,每个环节的主角都出色完成任务,整个会议无不体现出全所上下一心的令人感动的氛围。

  每年一次的公众科学日,研究所开放20余个展点,举办10余场科普报告会,300余名志愿者提供服务,迎接上万名大连市民,履行了国家科研机构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们写满收获的天真的笑脸,是对所有工作人员最好的奖励。

  在办公室工作8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化物所每一次改革、每一次探索、每取得一点进步、每取得一个“第一”、每收获一个“首次”,无不体现出化物所人作为改革者的责任担当、作为探索者的勇气决心、作为创业者的恒心魄力、作为实践者的踏实勤勉。归根到底,这些都闪耀着那永恒的追求一流的精神光芒。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壮丽辉煌,作为化物所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无时无刻不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留下的化物所精神、追求一流的精神,将流淌在每个化物所人的血液中,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杨宏,197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曾任化物所期刊编辑部主任、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9-10-29 第03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