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建所70周年的日子。70年,弹指一挥间,化物所已经积淀了累累硕果,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研究机构。一转眼,我来到化物所工作也已整整10年。10年来,我为有幸来到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科研圣地工作而自豪,为自己能在毕业之后继续徜徉在科学的海洋而荣幸。

  2015年的一天,时任化物所副所长杨学明院士(我当时是他的所领导秘书)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他承担了一项基金委和科学院联合资助的战略研究项目,内容是关于大型先进光源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问我愿不愿意参与这项工作。收到邮件后,我激动不已,我早就得知杨院士团队正在建设一台“高大上”的光源类大科学装置,但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个领域。我立刻回复了邮件,表示愿意协助他完成好这项工作。就是这样一封邮件,让我从此与光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我饶有兴致地查找各类网络资料和中英文文献,一点点进入到这个以加速器技术为基础的科学领域。慢慢的,我认识和了解了什么是大科学装置、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开始对这个领域着迷了。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最前沿的物理技术原理,但从宏观上去调研和分析,也是一件极其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我开始和越来越多的人交流和讨论这个问题,每次讨论,都会有新的收获。讨论之后,我及时查阅文献资料,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有好几次,杨学明院士从外地出差回来,我驾车去机场接他,为的就是路上能有半小时向他请教最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要知道,能跟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这样近距离地交流,是多少人做梦都等不来的啊。

  随着阅读文献的日益深入,我对于去国内同类光源设施机构参观和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没过多久,我等来了一次机会。2016年初,我跟随大连市发改委和所里的领导,前往上海光源进行学习考察。这是我第一次进入这样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科学装置里参观学习。虽然在网上也看到过很多上海光源的照片和视频,但当真的身临其境时,依然带给我意想不到的震撼。这个庞然大物是由无数个精密的科学仪器搭建而成,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那次调研,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大型先进光源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一定要出色参与完成这一战略研究项目的决心。

  2017年,我们自己的光源装置——大连相干光源终于建成出光了。这一成果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需要向院领导和国家上报政务信息。在过去一年多对光源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尝试着完成了一篇题为《自由电子激光的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建议类文稿,得到了杨学明院士的肯定,并作为“领导参阅材料”上报给了中科院。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次信心的提升,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光源事业。

  2018年,怀揣着对光源事业的一腔热忱,我荣幸地加入了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队伍,成为杨学明院士团队的一员。刚到研究室,我就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大连相干光源入选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会场的展出项目,研究室安排我作为讲解员去参展。

  这真的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说它光荣,是因为这是一个向社会大众进一步宣传和介绍我们的大科学装置的绝好机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光源,让这类新型的科学装置在科技界的普及性更高。说它艰巨,是因为这是个可能吸引到潜在合作用户的机会,而我是仅有的讲解员。出发前,我又做了很多功课,还编制打印了很多先进光源方面的资料,以便随时翻看。

  整个展出期间,人来人往,不少教师、科技工作者、中小学生都在我们的光源模型前驻足观看,并认真聆听我们精心准备的视频介绍材料。有一位中学物理老师听了我的介绍后说,他打算在课堂上加一节先进光源的课程。有两位中学生饶有兴致地跟我讨论起带电粒子的“测不准原理”。还有一位老先生,惊叹于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竖起了大拇指,鼓励我们年轻人继续加油干。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以及肩上责任的重大。最终,我们的展位获得了“最受公众喜爱项目”称号,这一荣誉是对我们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全国科技活动周结束后,我希望能再到梦寐以求的北京光源参观学习,于是请求杨学明院士帮我牵线。经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的安排,王嘉鸥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通过这次参观,我更是亲身体会到了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强大魅力,以及在这背后党、国家和人民对科技工作的坚定支持。如果说之前参观的上海光源是我国新生代先进大科学装置的代表,那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则可以说是我国在大科学装置领域起步时期的见证和缩影。

  此后,我又投入到了更多光源的科普工作当中,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光源、了解光源,甚至“迷恋”上光源。

  现如今,除了已经建成的大连相干光源以外,我们的团队又一次投入到了更新一代高重复频率极紫外和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先进光源)的申请工作当中。

  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通过了中科院的评审,有望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一个更为宏大的事业,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面临的任务也会更加艰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期待着这一伟大的事业。因为,我们热爱这样的事业、热爱这样的生活,我们也已整装待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

  孙洋,河北保定人,高级工程师。现任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9-10-08 第03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