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专家: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势在必行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倘若南极冰川消融,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记者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课题组王云鹤博士、毕海波副研究员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合作,在南极冬季云对夏季海冰的强迫定量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在地球物理领域国际权威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大气》在线发表。该成果为海冰变化机制研究增加了新思路,可为海冰预报及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2011年7月850hpa(a)位势和风异常(b)气温异常 (c)绝对湿度异常(d)垂向压强变化速度图
假如南极冰川消融,青岛将成岛屿
“假如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至少上升60米,这个高度意味着深圳消失,香港沉没,青岛、威海等会成为小岛屿。”毕海波2013年来到中科院海洋所,6年间一直致力于极地环境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其实极地气候变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发生在2016年初青岛发生的寒潮,就和北极冷气团变化有关。又比如去年夏季的高温,它给沿海海参养殖户造成不小损失,极地大气变化是其‘帮凶’。”
“全球碳排放增多会增加空气中的污染物,如PM2.5,导致空中的水汽更容易与污染物颗粒结合形成雾,或是云。云具有影响地表冷热的作用。对此我就产生了疑问,在南极,云变化会不会对海冰造成影响?”王云鹤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他告诉记者,由于云、冰颜色相近,温度相近,从卫星上难以辨别;而在恶劣的极地环境下,地表观测站极其稀少,给研究带来困难。因而国内、国际对这方面的研究偏少,这也使得这项研究工作非常有意义。
“通过处理已有的数据,我们发现2011年南极的冬季云有强负异常情况,而2012年2月的南极夏末,海冰相比往年大量增加,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引起我的极大兴趣。”王云鹤说。
▲(a)2011年冬季云强迫海冰生长估算量,蓝线代表2012年2月的海冰范围线,黑线代表2011年2月的海冰范围线
(b)海冰经2011年冬末至2012年夏末漂流后的重塑场(c)2012年夏季海冰密集度异常分布(d)相比2010年9月,2011年9月海冰厚度变化量
脱了云“大衣”,南极在“裸奔”
“在南极,由于极昼极夜的存在,云的作用好比衣服,冬季是‘羽绒服’,起到保温作用,夏季是‘冲锋衣’,防晒又降温。”毕海波告诉记者,由于受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影响,云对海冰会产生能量收支作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将其通俗地理解成衣服的作用。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2011年冬季的南极几乎是在‘裸奔’,云量十分稀少。”王云鹤发现了2011年南极冬季云负异常情况,并从位势、风、气温、水汽等气候因素分析发现该现象受到了大尺度大气循环驱动影响
“在这时间段内,由于缺少南极冬季云的保温,南极地区就好像每平方米有一个10瓦的灯泡在持续耗能,导致气温快速下降,大部分海域海冰增厚。”据介绍,受影响最严重的威德尔海海冰比往常增厚30.2厘米。“通过海冰生成模型分析,这些生成的海冰经2011年冬末至2012年夏末漂流和重新组合,得到的重塑模式与2012年夏末实际海冰异常的分布一致。”就此,王云鹤得出冬季云负异常在来年夏季海冰分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提出海冰消长新机制,全球控碳势在必行
日前,王云鹤等人的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领域权威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大气》,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也为国际上的海冰变化机制研究增加了新思路。作为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极地环境的主力干将,毕海波主攻北极,王云鹤主攻南极,中科院海洋所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两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达了对于全球变暖现状的担忧。
“研究发现,近年来南北极大气变化愈发不稳定,气候波动性变大。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未来极端天气还将增多。”毕海波以2016年世纪寒潮为例介绍,“这种极寒天气,就是由于受西风带束缚减弱,北极冷气团更容易南侵,进而影响到我国。”
当前,全球各国对于碳排放问题越来越重视。四年前,近200个国家达成《巴黎气候协定》,目标是将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增幅控制在2°C以内,以此避免极地冰层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后果。但据全球碳项目(GCP)科学家在去年年底的初步预计,2018年的全球碳排放增幅预计达到2.7%,较前年1.6%的增速进一步加快。“我们希望通过对极地气候环境的研究,一方面为气候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提高人类对气候的预测、预报精确,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再者是深层揭露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面纱,以引起大众及政府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重视。”王云鹤说,在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势在必行。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郑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