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科院决定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其他12家研究机构,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经过10个多月的筹备,海洋大科学中心的平台构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如今,由9艘在役科学考察船组成的共享科考船队、4个野外观测站点和3个海洋观测网组成的综合立体观测系统,成为海洋大科学中心的支撑平台,一个面向未来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海洋大科学中心集聚了中科院的优势力量,目前已列入山东省及青岛市政府重点支持项目,中心的建设将对促进海洋高质量发展、支撑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大融合:多学科交叉实现陆海统筹“三产贯通”
“青岛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介绍,现代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投资强度高、依赖大科学装置,具有鲜明的“大科学”特点,因此必须建立新的科研机构和组织模式。正在建设的海洋大科学中心,就是要面向开拓交叉前沿领域、建设美丽健康海洋、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设施集群、组织大团队协同攻关,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联合共建的13家院所在生物资源、环境安全、海工装备等领域各有所长,开创和引领了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水养殖、近海生态灾害防控、深海探测等研究,可构建交叉研发集群。其中,海洋所、海岸带所、青岛能源所、南海所、地化所、声学所等6个院所的海洋科学大型仪器自2008年就实现了开放共享,提高了科研效率。
未来,在这种高度融合、全面共享的机制下,海洋大科学中心的核心科研单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对近海生态环境进行观测、模拟、评估、防护和修复;二是“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建立全水深、立体、实时探测体系,以及海—气—地—生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和模式;三是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发现新认知、新品种,进行深海资源利用,实现陆海统筹“三产贯通”。
大船队:9艘科考船探测覆盖全球99.2%海域
支撑海洋大科学中心的重要平台之一,就是统筹中科院“科学”“实验”“探索”“创新”四个系列9艘在役科考船组建的中科院海洋科学考察船队。
中科院现有船舶10艘,除了已经退役的功勋科考船“科学一号”之外,其余9艘在役船舶是从几十吨到近五千吨不等的海洋专业调查船舶。之前,这些船舶同国内大多数科考船一样,面临着所有权管理权分散、用船造船缺乏统筹、船时数量不稳定等困局。组成共享船队之后,它们支撑海洋科学各领域研究形成了一套专业、规范、可行的船舶管理制度。
据介绍,这9艘科考船主要来源于海洋所、海岸带所、南海所和深海所。船队拥有青岛、广州、三亚(在建)三个码头和及岸基基地,配备各种先进装备,探测能力十分强大,从港湾水域到河口浅水,从近海到大洋,从专项探测到综合考察,从水声研究到深海潜探,能够满足海洋科学多学科研究的需求,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覆盖全球99.2%的海域,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系统完备、性能先进的海上考察支撑能力。例如,海洋所的“科学号”“科学三号”船,在2015-2017年期间,共执行64个航次,航线遍布黄海、东海、南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等海域。
相关负责人说,船队共享平台建立起了科考资源“三统筹”调配机制,将船时、运维人员、设施设备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了科考资源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对科考数据采集、处理、汇交、共享和发布进行全过程“闭环”调配,力求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考公共支撑服务平台。
大平台:四站三网“云平台”引领海洋科研
海洋大科学中心整合胶州湾站、黄河口站、牟平站、长江口站、黄海浮标观测网、东海浮标观测网、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等“四站三网”,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海岸带—近海—大洋”一体化综合观测网络,实现了从海洋表层至海底的全水层实时观测、探测和研究,可提供高质量、长时序、多参数的基础观测数据,形成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能够为气候异常预测、防灾减灾预报、国防安全预警、海洋经济发展等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
其中,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1981年,是我国温带海域唯一的集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研究站,也是国内唯一逐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单位。该站主要对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叶绿素、水文要素、海水化学要素、海洋底质调查、悬浮物等50余个海洋要素进行观测,通过对胶州湾长达30多年的长期观测以及10多年的系统综合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数据库,可以揭示胶州湾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规律、关键控制过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其余三个工作站也都位于我国近海的关键区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主要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与河口湿地生态与环境演变动态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3000亩生态修复示范区;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变迁,服务于多家海洋牧场企业,先后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长江口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站研究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系统演变,承担三峡工程长江口生态资源监测任务,据了解,其所在区域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银鲳等经济种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黄海和东海的浮标观测网是我国近海观测网,重点对我国东海、黄海海域进行长期定点综合观测,获取黄海、东海海域大量、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等基础观测数据。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是深海观测网,海洋所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域布放了30套深海潜标并实现稳定运行,现已成功获取最深观测深度达5300米、连续3至4年的温度、盐度和海流等数据,还实现了10套3000米数据的同步实时传输。四站三网的观测数据构成了海洋大科学中心的大数据中心,将成为海洋科研领域重要的“云平台”。
《青岛日报》2018年11月19日第3版,记者: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