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201879日,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母港出发,赴西太平洋热液、冷泉海区执行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西太平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海上调查任务。 

  和以往一样,本航次的“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上依旧有多位九三学社社员的身影,其中,孙其军担任科考船的“最高长官”——船长,还有多位社员在本航次担任多个重要岗位。 

  这并非偶然现象,作为中国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从最早期的设计起,就有大量九三学社社员参加。而实际上,“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运行管理单位中科院海洋所正是九三学社青岛市地方组织的发源地,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海洋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所原所长、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原主委刘瑞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海洋科学的发祥地,九三学社青岛市地方组织的发源地,科学务实的基因在这里交汇,严谨顽强的作风在这里激荡,几代九三学社海洋研究者的梦想在这里传承,共同为中国的海洋强国梦而努力。 

全程见证“科学”号诞生 

  中国曾因缺少专为深海设计的科考船而“望洋兴叹”,拥有先进的科考船是几代海洋科考工作者的梦想。在这种背景下,被称为中国划时代海洋综合考察船的“长子”的“科学”号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法人单位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运行。 

  “建成后的‘科学号’是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在技术和建造方面整合了当前海洋科学考察多学科、多领域的先进装备和信息技术集成,可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实验室’。”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副主委、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阎军表示。  

  九三学社社员全程见证了“科学”号的诞生。“‘科学’号从建设之初就有九三学社社员的身影,船舶运行管理中心由时任九三学社中科院海洋所基层委主委阎军研究员担任主任,隋以勇担任总工艺师、并被任命为‘科学’号首任船长,几名九三社员同为监造组骨干技术人员,我做为系统专家参加了“科学”号地质调查设备选型、海试、验收、系统集成,连超当时在船上实验室工作。”九三学社中科院海洋所委员会副主委、中科院海洋所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表示。 

  “科学”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于201448日起航,代表着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考察船正式投入运行。 

全力支撑海洋科考 

  在“科学”号正式运行后,每年执行多个科考航次,积累起了西太平洋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料。在每个航次任务中,九三学社社员都承担重要任务。其中,“科学”号先后经历了四任船长,分别是隋以勇、孙其军、陈修峰、刘合义,他们无一例外的全是九三学社社员。 

(左起:社员张健副研究员,社员连超高级工程师,社海洋所副主委栾振东教授级高工,社员刘合义船长,社员王昊副研究员) 

  2017年,在科学号圆满完成的中国科学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先导专项“2017琼东南-南海冷泉航次科考任务中,首席科学家栾振东、考察船船长刘合义、技术装备总负责人连超、微生物学科方向负责人张健、深海生物学科负责人王昊5位九三学社社员在这次综合考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导和参与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成果:在南海冷泉回收了在水下工作超过一年的深海着陆器,国内首次获得水下长时间观测的影像及近海底理化参数资料;利用科学号搭载的发现号远程缆控机器人对冷泉原位理化参数进行了精准测量,并获得大量深海极端环境生物样品;利用深海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测及三维激光影像系统对冷泉区域进行精细探测,并发现了全新的天然气水合物喷口及裸露的可燃冰;利用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发的探索3500”深海可视化可控沉积物取样系统获取了最长16.01米的沉积物柱,树立了国内深海沉积物取样的新标杆。 

  “海洋科考船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利器,每个海洋强国都在发展和扩充自己的海洋科考船队。作为国家重大科技设施的‘科学’号的每个航次中,都有九三学社社员的身影,并且承担重要的角色,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阎军表示。 

全情投入海洋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国际峰会之后在青岛视察时表示:“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九三学社社员不仅见证了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诞生,更是秉承着“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执着与信念、智慧与才学为海洋强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2016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阎军、隋以勇、栾振东等参加的“‘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特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该项目深海近海底地形探测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的厘米级,奠定了我国在深海大洋研究的国际地位。实现了深海探测“下得去,看得清,采得上,测得准,功能全,用得起”的目标,显著提高了我国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能力。英国Nature杂志两次跟踪报道: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中国的深海大洋研究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凭借在“科学号进行的海洋工程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度探索,中科院海洋所近年来由九三学社社员担任主力和牵头人的专利有三四十项、发表文章有100多篇,成为我国海洋科考领域的重要成果。 

  心系海洋强国梦想不仅凝聚在他们对科研事业的钻研中,更体现在他们对国家海洋战略的思考中。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成员的天职,近年来,在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的指导下,九三学社中科院海洋所委员会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海洋工程事故风险处置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高质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其中多项被采用并且付诸实施。 

全心深耕海洋科普 

  海洋科考的基础在于科考船,海洋教育的基础在于海洋科普。作为奋斗在海洋强国战略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深知海洋科普的意义。 

  九三学社社员阎军、栾振东、陈长安、连超等人利用57万余张实测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资料,于2017年制作完成了我国首套海底实景VR展示科研系统。这套VR系统除了为科学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海底场景,有助于科学家在这一区域反复研究,并且能为将来这一区域的科考设计提供重要资料参考,提高调查精度和科考效率,还用于科普体验,激发中小学生对海洋科学的探索兴趣和未知欲望,特别对生活在远离大海地区的学生来说,意义更是深远。 

(小学生在体验VR 

  利用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的社会服务平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的海洋专家们,于2017519日第一次将“深海虚拟现实VR体验”带进莱西市实验小学,这所位于青岛最北端、远离大海的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受到孩子们的热捧。当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决定,帮扶莱西市实验小学建立海洋特色学校。时隔不到一年,201842日,“同心九三科普行”暨莱西市实验小学海洋科普基地授牌仪式在学校举行,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成。社员们将一套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捐献给学校,同时还捐建了一座海洋生物标本馆,内有海洋生物标本40余个品种。 

  “我们要发挥海洋领域的优势,为青岛海洋名城建设献智出力,而海洋科普是其中最基础的工作。这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落成,是科普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阎军表示,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海洋科普工作要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近年来,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扩大调研参与面,积极动员社内外力量,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各渠道和平台积极建言献策。今年,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着重落实“领导机制、调研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探索“专项联合”和“班子成员带队”调研模式,就大科学装置建设、海洋名城建设、海洋产业转型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和座谈会,已立项并开展调研海洋类课题就有10余项。同时依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帮扶建设的海洋特色学校、支教帮扶学校等平台,走进中小学,面对面在青少年中普及海洋知识,传播科学理念。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注重发挥社内专家的特长与奉献社会的意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问题,深入调研,打造精品,力求为中共党委政府提供切实管用的意见建议。同时不忘关注民生,打造‘同心九三行’社会服务品牌,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九三学社青岛市委驻会副主委于鹏表示。 

  11个专委会为主力军,以21个基层组织和1541名社员为后盾,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精心设计品牌,积极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追求工作实效,为山东、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贡献青岛九三人的力量。 

    

  (作者:侯艳华,门国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