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提要
建设科技强省
到2020年
建成创新型省份
建立起特色鲜明、与发展
相适应、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
科技创新体系
到2030年
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
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
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
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到2050年
建成科技创新强省
经济发展质量高
能源资源消耗低
产业核心竞争力强
科技和人才成为
全省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培育出一批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
引子
鸭绿江畔,研发孵化大厦,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丹东育成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
记者了解到,根据地区产业特色,丹东育成中心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11个研究院所引进了14个项目入驻,成为当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的一张名片,是我省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
“让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牵手,需要打破原有的束缚,不能让体制机制成为合作的绊脚石,相反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合作更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与企业深度合作,中科院沈阳分院做得很扎实。
中科院沈阳分院下设9个科研院所,背靠中国科学院的智力支持,拥有十分雄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与企业交流中,中科院沈阳分院发现,很多企业觉得科研院所“门槛”较高,既不知道怎么合作,也不知道要合作什么。同样,科研院所想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很困难,基本处于等待企业来找的被动状态。
为了解决深度合作难的问题,中科院沈阳分院大胆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14个市分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在当地科技局的支持下,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助力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攻坚,丹东育成中心便是其中的典范。
创新体制机制,科研院所与政府合作在当地建立分中心,拉近了院企距离;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作站,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派出特派员,让专家成为企业中的一员。
中科院沈阳分院在丹东市设立分中心
项目带企业,企业托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不难了
丹东育成中心副主任、丹东市科技局副局长、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工作人员,徐艳辉的多重身份,表明丹东育成中心这个机构背后的多种支撑。
“丹东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是我省仪器仪表、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的重要基地,但是丹东仅有一所本科院校、两所专科学校,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不足。”徐艳辉说。
为了有的放矢地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丹东育成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走进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再通过需求寻找中科院内适合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之后,还要向企业介绍,得到企业认同,并联系具体院所的专家团队,得到技术助力。
通过丹东育成中心的牵线搭桥,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张忠为核心的功能材料技术创新团队与丹东安泰尔防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安泰尔”)一起,突破了制约涂层功能整理的功能纺织材料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防雨、阻燃类高性能纺织面料产品,并在职业防护等领域推广应用。
“在本地能找到接洽的单位,再与院所进行沟通,既解决了企业自己找不到门路的问题,也能让院所了解我们的需求,开拓我们的视野。”丹东安泰尔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沈阳分院在我省各地分中心的建立过程中,还摸索出一些经验。以丹东育成中心为例,合作各方高度重视,分工明确,中科院沈阳分院负责引进项目,引进研发技术人员、团队,辽宁省科技厅对中科院沈阳分院引进的育成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丹东市为育成中心提供研发孵化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及相关的服务,每年为丹东育成中心提供100万元的运行经费。最终,丹东育成中心建立了专业的人才队伍。另外,合作要植根于当地水土,根据产业特色引项目。丹东育成中心始终坚持把引进的新技术、新项目与丹东优质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捆绑在一起,以企业托项目、用项目带企业,共同进驻丹东育成中心,一方面解决了技术育成和企业育成后新产品的市场问题,一方面化解了入驻的研发团队人员难留住的问题。
目前,丹东育成中心已根据地区产业特色相继开发出激光甲烷传感器、X射线线阵列探测器、雷达液位仪、生物酶解小分子活性肽系列营养品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申请专利63项,授权29项,3个项目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用新机制把人才请进来
专家定期来“上班”,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体系的一部分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奥龙”) 以X射线仪器和材料实验仪器为主营业务,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丹东奥龙技术总监姜盛杰告诉记者,“以前国内的X射线线阵探测器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使用时还附加一些限制条件。我们想在这个领域填补国内空白,进而打造国际品牌,抢占市场。”
2014年,在一次中科院沈阳分院组织的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丹东座谈会上,丹东奥龙了解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有能力解决X射线线阵探测器研发方面的核心技术难题。可是,他们不知道专家愿不愿意来,也不知道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和院士团队进行长期合作。
得知企业需求和困惑后,中科院沈阳分院积极帮助联系,不久之后的一次科技活动中,中科院沈阳分院将陈和生院士邀请到丹东,与姜盛杰面对面交流。双方对项目合作的契合度很高,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项目顺利立项并进驻丹东育成中心。
“与院士合作机会难得,我们想建立长期合作模式,于是,我们在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建议下,在体制机制上做出突破,建立了我们自己的院士工作站。”姜盛杰表示。
记者了解到,“丹东奥龙射线技术及装备专家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后,陈和生院士团队的多位专家已经成为半个奥龙人,他们定期来“上班”,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建立工作站,让高校的专家成为企业的技术人才,这是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奥克”)的做法。
走进辽宁奥克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三层小楼,“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辽宁奥克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项目合作,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并建立了辽宁奥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辽宁奥克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如今通过工作站的创新能力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是辽宁奥克核心竞争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发现,以工作站、科研基地等形式与专家进行合作的企业还有很多,丹东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东方晶体仪器的专家工作站、金丸集团的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这些新机构让体制机制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把人才请进来,已经成为企业牵手智库的重要方式。
科技特派员进厂
随时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建立工作站能让不常驻的专家常来,但是想让更多的人才常驻,企业要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行。高薪、职位、股份、充分的研究空间等因素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栾宏伟和刘兴宝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博士,如今已经是辽宁中科北和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了。作为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科研骨干,他们在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及道地药材分析分离、提取加工等特色系列营养品的研发工作。
“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关键是发挥人才的作用。”沈阳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姜明表示。
人才的作用怎么发挥?沈阳市向工业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让专家“一肩挑两职”,通过职位、角色的转变,让院企牵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2010年开始,沈阳市开展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将有能力的科技人员以特派员的身份派驻到企业,一对一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位科技特派员都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其背后都有科研院所、高校等研发团队的支持,大大提升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夏天,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组研究员徐慧,被选定为沈阳市政府派驻东北制药集团的一名科技特派员。
对于东药集团,徐慧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特派员的身份让他的责任感更强了。徐慧指着自己在东药集团工作时所穿的制服说:“我几乎就是东药集团的一员了。”
的确,东药集团为徐慧团队提供了办公室和实验室,他们与东药集团工艺部研发团队组成联合研发团队密切配合,开展技术难题的联合攻关。这种合作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东药集团的“大问题”。
东药集团是我国四大VC生产企业之一,年产VC近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然而,问题也同样出在“大”上。
3万吨的VC产品伴随的是同样巨量的工业发酵废弃物。在实验室里,记者看见一瓶黏稠度很高的液体。“这就是生产VC时产生的废液,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环保压力,而且实际上也浪费了宝贵资源。”徐慧说。
那么,如何去解决呢?
徐慧团队从废弃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入手,再把剩余残液经过改型或复配后制成生物有机肥,用于农业或林业生产,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大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其实,东药集团此前还面临着另一个更重要的技术瓶颈,即“混菌发酵伴生依赖性问题”。VC第二步发酵是由产酸菌和伴生菌共同完成的,而产酸菌必须依赖伴生菌才能生长和产酸,这种对伴生菌的绝对依赖严重阻碍发酵效率提升。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使整体发酵水平有了跨越式提高。
成为特派员之后的徐慧与更多的东药集团员工熟识起来,有时看似一次普通的午休闲谈,却帮工人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