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门能定位肚皮能拍照
机器鱼可全自主航行
于今年4月20日完成首次下潜任务的“潜龙三号”,身长3.5米、身高1.5米、体重1.5吨。它的身体被涂成醒目的橙黄色,再加上鱼头、鱼鳍、鱼尾俱全,看起来酷似一条“小丑鱼”。“潜龙三号”总设计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总工程师刘健介绍,外表涂成橙黄色是为了便于识别,因为橙黄色是大海上最醒目的颜色。
除了外形“呆萌”之外,“鱼”身上的各个器官也各有用途:“鱼嘴”里装有前视声呐,相当于潜水器的眼睛,可将收集到的声学数据转化为图像,判断周围障碍物的情况;“鱼眼”里装着小型螺旋桨,可以辅助转弯;“鱼头”装有定位装置,时刻向母船报告方位和运行情况;“鱼肚”两侧安装着水下高清照相机,可拍摄海底高清照片。再加上“鱼尾”的磁力探测仪,“潜龙三号”构成了一个可以全自主航行的水下探测机器人,可以实现微地貌成图、甲烷探测、海底照相、磁力探测等多种功能。
为啥水下探测机器人要做成鱼形呢?刘健介绍,这是科学研究和生物进化的“殊途同归”:“在研制机器人的时候,我们充分运用了流体动力学、仿生工程学等学科的最新设计理念,发现立扁型鱼的身体特征最符合潜水器阻力小、稳定性强、操作便捷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潜龙三号’就有了现在的形状。”
刘健介绍,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相比,“潜龙三号”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积小,不用安装生命维持系统,节省了大量动力,也不存在人员危险,未来科研人员将对“潜龙”系列潜水机器人进行改进,为探测海底资源做出更多贡献。
今日活动持续进行
市民可前往参观
一年一度的“公众科学日”,是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昨日和今日两天持续举行。中科院沈阳分院与系统各单位都向公众开放,并结合自身科研特点进行相关科普宣传展示。沈阳市民今天仍可以前往中国科学院在沈阳的各科研院所进行参观。
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市民除了可以看到“潜龙三号”,还可以看到“海翼”水下滑翔机、地震救援机器人,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可以看到“超导体磁悬浮”材料、钛合金3D打印等先进技术展示。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市民可以亲手制作植物标本,并领取菌棒带回家,体验在家培养蘑菇。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琳